“我希望中国刀具企业能形成合力走出去,能在三五年内把阳江的刀具行业做一个规模化群体。”
他从事的行业古老悠久,却未在古代三十六行之列,行业文化和经验屡遭断层;
他掌舵的阳江十八子集团经历了从“三足鼎立”到“一家*大”的行业嬗变,目前稳坐国内头把交椅;
他称刀剪行业“必须要家族企业才能做大”,而“做刀”是*适合自己的行业;
他是一个发烧友,珍藏的黑胶唱片多达50多万张,**音响器材上百套,被慕名前往拜访的美国**音响杂志主编罗伯特•哈里称为“****发烧友”。
他就是李积回,阳江十八子集团**代***李良辉次子,目前任总经理。他的企业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从国内极度分散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占据**地位。
1983年,还在阳江**小刀厂任技术员的李良辉看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产刀具质量的江河日下,萌生了创业念头,于当年辞职并创立了一个刀剪作坊,那便是阳江十八子集团的前身。
刚成立时,作坊没有副厂长,没有车间负责人。不到100平方米的工厂简陋得一目了然:迫刀机2台、磨刀机2台、手动抛光机3台、淬*机1台、砂轮机1台。
那时的菜刀只有一个品种,业内戏称为“*味单方”——碳刚菜刀。这是中国千**沿袭至今的传统家用刀具,不仅钢质陈旧不变,且造工也没任何翻新。
1987年,李良辉长子李有维和次子李积回加入作坊,家族企业雏形初现。
他们大刀阔斧地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自创刀具品牌。经过几年耕耘,小作坊诞生了“飞球”、“刀皇之锋”、“切味一番”和“中华庖丁”等产品品牌。为了提高产品认知度,他们将“李”姓拆开后的“十八子”确定为统一品牌名称,“阳江十八子”由此而来。
“不光是广东阳江,就是全国,刀具质量总跟不上**潮流,*大的原因就是满足于所谓的‘传统工艺’,不注重改良,不讲究科学。”李积回回忆道。
面对国内上万家刀具企业以及德国“双立人”、 日本“庄三郎”、 韩国“蜻蜓”等刀具名企,阳江十八子在乱战中杀出了一条血路。
他们研发出了国内**台“淬油热处理炉”,被中国**热处理**卢锦德教授赞为“已跻身行业*高档次”;他们成功让十八子在1999年全面通过了ISO9001**质量认证标准;他们“孵育”出了一个年销售额超2亿、产值超3亿的刀具王国。
中国刀具素有“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之说。如今,这两大“老字号”一个破产,一个风光不再。而成立不足三十年的“阳江十八子”,则接过了行业大旗,领跑全国。
加入创业吧,马上与十余万创业者在线实时交流:把握创业机会、探索商业模式、寻找创业伙伴。
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 版权均属于创业邦 转载必须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并注明来源。转载作品与网友言论 不代表创业邦观点。相关合作 请发信至service@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