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胡舒立会离开她一手创办的《财经》杂志。在过去的11年里,胡舒立与《财经》几乎成了可以替换的名词。
但这就是商业,是现代职场生存中已无法回避且并不罕见的普通现象。1993年,王志东创办了四通利方,即新浪的前身;2001年,王志东被董事会扫地出门,成为互联网业界**个被投资方驱逐的创始人。1995年,吴鹰创建了UT斯达康;2007年,他以同样的方式被赶出了自己一手创建的公司。而在他们之前,IT业上***的创始人被驱逐事件,当属乔布斯离开苹果。
还有王俊涛,8848创始人;唐越,e龙创始人;徐刚,万佳百货创始人;黄乐夫,***大的可乐瓶供应商珠海中富创始人……无论哪一个领域,哪一个时期,也不管他们*终是主动还是被动离开,创始人与资本方的矛盾一直在不断重复上演。
资本方的“止损行为”?
没有资本,任何创业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慢节奏;一旦资本介入,老鼠也能迅速成为大象。
“以《财经》来看,当初的合作确实是胡舒立与投资方王波明共同协议,由王波明所代表的‘联办’出资,**每年采编预算,而出资方不得干涉采编团队的业务运作。建立在这种合作共识上的《财经》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建立了*特品牌和业界影响力。”**教育与职业发展规划师李令彬表示。
但随着企业的发展,《财经》编辑部及胡舒立本人与投资方在发展战略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以胡舒立在《财经》以及整个财经媒体领域的影响力,足以让她的出走对《财经》杂志本身造成重创,但资本方*终冒着公司品牌被极大损害的危险,重整了杂志的采编和经营团队。李令彬表示,“我们可以揣测,投资方之所以不与胡舒立达成妥协,其背后原因,这不是一项获利行为,而是一种止损行为。”
据报道,*近《财经》杂志的多个重头报道被触及“敏感区域”而被投资方压下;另一方面,根据联办在香港上市的财讯传媒集团截至2009年6月30日的上半年财报披露,该集团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约21.2%。
做企业“吃饭”还是“活着”?
“中国企业创始人有家长情结,他们对待企业有时候就像养小孩,一开始就关注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但容易忽略企业的投入成本和投资节奏。而投资方则关注资金回报周期,以及投资回报率,周期当然越短、收益当然越高越好。尤其是公开上市企业,有短期**压力。”广东一家咨询公司老总表示,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常常产生争执,而争执的**,就在于双方对企业运作的**目标南辕北辙。
加入创业吧,马上与十余万创业者在线实时交流:把握创业机会、探索商业模式、寻找创业伙伴。
凡本网的所有原创作品 版权均属于创业邦 转载必须**作品的完整性并注明来源。转载作品与网友言论 不代表创业邦观点。相关合作 请发信至service@cyzon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