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黑莓”向个人开放了,**让我去询问下详情……早晨上线,一个做CEO助理的朋友在群里聊到。这几天,北京电信的黑莓业务开放,个人也可自由申请的消息,成为了很多商务人士的关注焦点,更成为了通讯领域的一大事件。自从奥马巴在白宫使用黑莓的花絮曝光之后,“黑莓”不仅能带来**的商务体验,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黑莓手机,总统、副总统的*爱
Blackberry手机是一种采用双向寻呼模式的移动邮件系统,兼容现有的无线数据链路。它*早出现于1998年,由于无线电子邮件接收器挤在一起,看似很像草莓表面的一粒粒总之,对此就有了“黑莓”的趣称。
在2001年的“9.11”事件中,“黑莓”手机大出风头,当时美国由于全国施行**,美国的通信设备几乎全线瘫痪,但由于当时的美国副总统切尼拥有一部“黑莓”手机,成功的实现了无线互联网链接,实现了对灾难现场消息的实时获取。经过媒体报道后,随机在美国乃至**范围内掀起了“黑莓”热潮,更在近年来成为了美国国会议员的标配设备。
被誉为“科技潮人”的奥巴马,也是黑莓手机的“铁杆粉丝”,媒体曝光他是*位在任期内使用手机收发私人电子邮件的美国总统,而用于收发的便是经过特制加密的“黑莓”手机。
利:黑莓业务,*佳移动商务解决方案
很显然,在2001年,移动互联网还在云里雾里的年代,**提供移动邮件*发和业务配置的黑莓手机具备**的先发优势。但在当前,WAP、彩信等早已可实现此类功能。但对于商务人士来说,黑莓提供的服务在短期内无人替代。
“黑莓”手机的设计理念,就是成功打造商务认识的个人随身助理。一般的黑莓终端产品都具有移动电话、无线上网及PDA等多种功能,根据商务人士的需求进行了专项定制,使其定位更专一、服务更直观,更能切实符合商务人士的需求,成为移动商务的*佳解决方案。
同时,黑莓手机还具有“手机服务器”美誉,具备**的专项设置和特别定制能力,如电子邮箱账号定期更换,限定授权向其发送邮件的邮箱等等,如奥巴马的黑莓手机,据称只向10位“好友”开放,即便进入奥巴马的电邮名单,这些“圈内人”也无法转发奥巴马发给他们的电子邮件,并无法在发送给奥巴马的邮件中使用附件。
弊:黑莓开放,安全问题将左右用户选择
奥巴马、切尼的“免费代言”,自身服务的*到优势等,让黑莓手机备受商务人士关注,但在考虑部署和选择的同时,其中的利弊仍有待考虑。
益处在上面都有所提及,但弊端在这里也要介绍。黑莓手机存在的弊端主要在于其安全性。由于黑莓业务的服务端目前还不在国内,对于担忧泄漏信息安全的人士,这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门槛。尽管“老外”比我们更懂得保护隐私,但把一些信息都托管于海外,下这决心也实在不易。
“黑莓”手机开放的同时,一系列安全隐患也开始出现。2010年12月,一款专用于窃听黑莓手机通话、信息记录的手机病毒被网秦“云安全”分析中心截获。软件“窃听端”植入到用于窃听的黑莓手机中,便可通过远程“控制端”实时监听其的电话信息。
试图发起窃听前,窃听方*先通过给被窃听人植入软件,如借来手机安装,发送包含窃听端下载的链接或利用部分手机蓝牙默认开启的时段直接植入等。或将安装好窃听程序的手机以礼品形式送给被窃听人。一旦对方未能察觉,便会立即成为其全天候监听的对象。
除窃听病毒外,由于黑莓手机中保存有大量的机密邮件和信息,隐私安全也将备受关注。一旦通过不同的传播形式植入到对应的黑莓手机中,其可以通过手机联网、短信息或直接利用邮件进行外发,由于病毒已具备自动删除已发送信息、自动清理一些痕迹的能力,用户将无法进行察觉。
“黑莓”业务的开放,对通讯行业的发展是利好的,但在考虑选择黑莓前,我们还是要关注其中的弊端。对于商务人士来说,他们对于手机隐私、商务信息的安全性更为关注,业务开放后,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如何确保安全?这些也将是电信运营商和移动安全厂商面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