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傍傍族”不如反思草根梦想何以寄托?

2011-08-03来源 : 互联网

结婚要傍大款,理财要傍巴菲特,办事要傍有权力的人……如今,不少人一门心思地希望借助“捷径”实现个人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人被称为“傍傍族”。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展开的一项**调查显示,56.9%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傍傍族,其中11.1%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

可以说,公众对“傍傍族”的心理是纠结的,但又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傍”的主体,因为离开了这一选择,个体无法做出更为理性的选择。正如**所说:“傍”的背后,体现的是边缘人的弱势心理。*大的不安全感,才会让这些人一味地想去依靠他人。

事实上,个体对“傍”的选择并非是天生的,有些甚至是非主动性的,而是现实压力使然。当“靠自己的能力难以实现梦想”和整个社会中投机心理盛行时,为了生存,为了未来,除了“傍”,谁能给他们第二种选择呢?在社会上升空间日益狭窄,上升渠道越来越逼仄、改变命运的几率越来越小的当下,个体不成为“傍傍族”,又能成为什么呢?

当前,作为未来中产阶级主要成员的大学生已经集体沦陷―――“蚁族”群体正在不断壮大,作为中产阶级中坚的白领普遍蜗居,以及题目逐步呈现出的“下流化”趋势,无不反映着中产阶级及普通公众生存环境的恶化。而“傍傍族”正是这种社会背景的产物,这无非说明了一个事实:公民发展机会严重不均等,阶层固化趋势正在加强。

家庭社会资本的不均等是“傍傍族”出现的重要原因。家庭社会资本是家庭所能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的总和。以家族制和差序格局为特点的社会结构使我国成为一个人情社会,这必然使那些社会资本匮乏的家庭与阶层处于劣势地位,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与通道。2003年,北京大学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调查发现,行政管理人员子女的工作落实率要比农民子女高出约14个百分点,父亲的社会阶层越高,毕业生的平均起薪额也越高。在这样的事实面前,社会给了“傍傍族”不“傍”的充足条件吗?

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中,优胜劣汰是常态,这不仅能够使下层阶层的**分子实现阶层流动,上层阶级更新血液,也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在我国社会中,已经出现了权力阶层对于**部门与国有企业的垄断与世袭,贫困阶层子弟只能在非**部门工作,甚至无法寻觅正常的工作机会。而且,随着垄断与不公平竞争的加剧,逆淘汰机制进一步强化,贫困阶层子弟想通过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更加渺茫。*终导致了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都向优势群体集聚的怪相,出现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而这恰恰是“傍傍族”出现的社会原因。

因此,在看到“傍傍族”有“可能使得社会人脉关系的作用越来越大”和“使社会失去**力”的同时,更应该进行反思的是,如何给更多的个体以不进行“傍”的理由。否则,在社会上升空间日益狭窄的当下,我们只能坐等“傍傍族”的大量涌现乃至进入恶性循环之中。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