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在大陆的台资企业正面临着****的转型压力。土地、人力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迎面袭来,使得以“代工”为标签的它们正在迎来历史拐点
为了台商转型的事,东莞台商协会会长叶春荣已经忙了1个多月了。
6月24日,叶春荣告诉《IT时代周刊》,为了帮助东莞台商转型,进入大陆内销市场,东莞台协决定设立一个批发大卖场,建立共同的销售平台。叶春荣说他目前正在负责筹备此事。
依据规划,叶春荣的批发大卖场选址东莞道�镇,且已经与当地**谈妥了一块200亩的土地,目前正在面向台商公开募股,有意向的台企都可以选择加入。而大卖场在建成以后将集中销售台湾的产品,包括从台湾进口的商品,及大陆台商用于转型内销的商品。叶春荣的想法是这样的批发大卖场能够在大陆成立10个左右。
东莞台商协会希望借此举帮助当地那些缺乏自有品牌的台资企业推销产品,转型内销。如果成功,这种模式将有望**到全国。
“如果再不想办法找出路,一些在东莞的台资中小企业情况将持续堪忧。”叶春荣说。
必须抱团
“2007年,大陆多次调整出口退税,人民币升值20%,再加上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一系列政策叠加,对外销企业造成很大冲击。眼下,原材料不断涨价,富士康又在近日两次涨薪,不少口袋不深的台企已过不下去。”叶春荣告诉本刊记者。
据了解,**第二大代工企业伟创立在珠海的代工厂近期也出现了**。富士康二次加薪的第二天,深圳富士康附近的台企美律电子厂1000多名工人就因不满加班要求而集体**。
在**的员工看来,他们的诉求很简单很直接:我们要有与富士康一样的薪资。但富士康负担得起的薪资,其他厂商则不一定。
郭台铭的加薪,让大陆台商的产能转移和转型更显迫在眉睫。而从出口走向内销,被视为台商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
正如此前艾美特电器副董事长蔡正富所说:“如果昨天没有做内陆市场,今天就一定要做;如果今天不做,明天就要后悔。”
为了试探内销市场是否对口台湾商品,台企先后在天津、东莞举办了两场名品博览会,面向大陆的批发商、渠道商及普通老百姓。结果令所有台商兴奋,天津和东莞两地市场对其作出了超乎寻常的积极反应。
叶春荣说,尝试集体销售是台商转型中的重要一步,下一步就要看大卖场了。
与港商相比,在大陆的台商约80%属于加工制造业,且小企业众多。“小企业转型,谈何容易,要面对品牌建设的成本、渠道的成本等,而小企业既没*又没人,怎么办?”叶春荣认为现实的出路就是,台企要转型,必须抱团走,而且要分步走。建造批发大卖场,就是中小台企在大陆抱团前进的一个策略。
东莞广声五金塑胶制品有限公司也参股了批发大卖场。“很多台企都已经入股了。”该公司董事长翟所领认为,大卖场给想做内销,但还没有能力创立自己品牌的工厂一个很好的机会。“大家在这里不必担心销售渠道的问题,也不必担心繁琐的售卖程序。大卖场是现金交易,资金回笼也很快。”翟所领说。
相对中小台企匆忙间转型,对于少数具有实力的大企业来说,它们早已开始谋划自己的内销模式。东莞台商协会上一任会长、台�**集团董事长郭山辉,在东莞台商圈子中被公认是转型*为成功的典范,据台�**的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已经成立了内销团队,且由郭山辉直接统领。
更早入局者还有家电行业的艾美特。自1993年开始,艾美特就开始了转型之路,从5%的内销比例做起,投入3000万元人民币建立研发中心。如今,内销已占据该公司年销量的半壁江山,每年自行开发新产品超过200种,2008年企业销售收入高达8亿元人民币。
回流成为话题
生产线西进也是台商面对人工成本上升,进行产业调整的手段之一。
英业达是惠普笔记本电脑的主要代工厂商,英业达董事长李诗钦表示,工厂将加速移往内陆,英业达重庆厂区的建置顺利进行,估计11月即可进入量产阶段。
在大陆雇有3.5万名员工的***大电脑键盘制造商群光电脑,也准备前往重庆觅地建厂。该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吕进宗告诉本刊记者:“人工成本上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途径,我们当然会受冲击,但是要赶快调整。”
将生产线复制到西部毕竟是被动做法。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院长陈明璋称,台商必须承认,转型升级是不得不走的路。企业应该早下苦工夫,不断创新产品,这样既能摆脱微利的压力,又能**价值,自定游戏规则。
有企业向内陆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另有一部分企业也在考虑是否回台湾发展。据台湾岛内媒体报道,目前,有意回台投资的电子企业至少有3家,就连鸿海集团也要岛内经济主管部门协助寻找新厂址,发展高阶生产线。一时间,台商会否大批回流成为岛内**话题。
6月10日,台湾裕隆集团总裁严凯泰在“2010台湾浙江经贸文化合作**”上表示,企业的经营不是只看薪水而已,外界*近一直在讨论大陆员工加薪潮,认定台商都该撤离大陆市场,这种论调“很肤浅”。
台湾工商协进会理事长黄茂雄也表示,现在台湾的薪资还是比大陆高,他不认为大部分台资企业会回流。
惊动国**
台资企业面临的转型压力正在引起国**的高度重视。据知情人士介绍,国**已于日前发文给各地**要求他们进行台资转型专题调研,试图为决策部门寻求第一手资料。
调研显示,转型与转进已经成了传统制造型台资企业的两条腿。迁移阵地也是很多台资企业存活必由之路。目前,很多台资企业正在向内地和东南亚转移。但是,新工厂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及基础设施和市场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使得台资企业集体转移还存在巨大困难。
台资企业并没有出现从沿海向内地集团军式的整体迁移,一些向东南亚转移的台资企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包括正在越南投资的富士康的资本金也没完全到位。“当地找不到足够的熟练工人和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的产业链,这些都制约了他们的转移步伐。”分析人士表示。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台资企业研究中心近期相关研究报告则显示,台资企业转型存在分化现象。以电子IT产业为主的台资企业转型压力相对较小,昆山的台资电子企业甚至没有减产转型迹象。“不过,它们的研发投入在增加,现在很多在大陆的台资企业跟它们在台湾的母公司研发投入都达到了5:5,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台资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明认为这是好现象。
6月18日,台达电位于苏州吴江的科研大楼揭幕。据称,这座科研基地除了拥有国家级实验室,还将会吸纳集中更多研发与技术能力于其中,以提升台达电在大陆整体科研水平。
与上述本身属于高科技产业的电子台资企业相对照的是,一直处于低端的众多传统中小型制造业台资企业正面临着生死存亡之境。
“我们调研几十家中小台资企业的结果显示,它们中的很多都难以为继,它们想办法转型但是没有资金实力,因为转向新产业需要大量投资。”李保明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