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园园区工厂化育苗温室一角。
“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实践。”5月19日,市委书记***到商河县调研时强调,商河要在激活**亩耕地、激活民间资本上做文章,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商河有60万人口,90%是农业人口,农民不富裕,就谈不上商河富裕。实施‘两个激活’,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改善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是我们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商河县委书记李宽端如是说。
激活**亩耕地、激活民间资本,一股新的发展热潮正在商河这片土地上兴起。
园区** **农业质变
在商河县城以南,一个代表国内农业发展先进水平的现代农业科技**园正日渐成型。
园区总面积2000亩,规划为“六区一中心”,即:现代农业展示区、循环农业**区、设施农业生产区、露地蔬菜种植区、农业休闲养生区、农副产品加工区和科研培训服务中心,突出体现科技**、农民和农村干部培训、**带动、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五大功能。
8月27日,记者在**园3300平方米的育苗温室看到,大棚建设**采用欧洲智能化模式,使用的建造材料是无机复合新型材料,不见一砖一瓦。棚内的温度、湿度、施肥、施药等全部自动控制。“这一个大棚每年能育苗600-700万株,全部是订单生产。”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比起传统育苗来,我们的苗生命力强、根系发达,长势好,后期产品好,市场上很*手。”而在同样是3300平方米的展示温室,农民可以学到30多种蔬菜100余个品种的不同栽培技术和模式,看哪些品种产量高、品质好、效益高,就引用**哪些品种。
**新的农业技术、按标准化技术生产也是**园的一大功能。在这里,防虫网、杀虫灯、黄蓝板、消雾无滴膜以及秸秆生物反应堆、生物农药、植物性农药等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也都十分完备。这些技术农民都易学易掌握,正逐步大面积**。“现代农业科技**园不在于大,而在于高。”园区管委会主任张小磊认为,“叫全县的农民到这儿来能看、能听、能学,还能带回去。”
龙头舞动 拉起增收链条
农业“链条式”发展方能实现良性循环,而“龙头”即深加工企业的兴起,为商河农民撑起了增收的“保护伞”,成为工业反哺农业格局中最有特色的“商河现象”。
在玉皇庙街道办事处刘西村北部,一处占地115亩的标准化生态猪场**基地正成为周边农户致富的“聚宝盆”。今年7月,济南和康源牧业有限公司入驻园区,其投资公司为上市企业――― 江西正邦集团。这家企业陆续引进父母代种猪1800多头,年可提供商品仔猪4万余头。公司饲养的商品仔猪达到25公斤左右后放养到农户,公司同农户签订合同,确定市场最低保护价,在无意外死亡的情况下,农户养猪只赚不赔。这一模式可以带动周围百姓养猪10万多头。
商河县畜牧局局长牛登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个养殖基地第一批商品仔猪将于明年1季度出栏,可带动周边乡镇农户进行标准化生猪养殖,按园区内年提供商品仔猪4万余头计算,每户每头生猪按合同保护价出售,利润在100元左右,年可增加农户收入400余万元。
不仅是企业,合作社在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也同样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商河的瓦西黑皮冬瓜远近闻名,当地走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路子,使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玉皇庙街道党工委书记宋玉金说,当地黑皮冬瓜的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合作社在冬瓜种植和销售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闲时间合作社组织专家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
提高社员种瓜技术水平,有效提高冬瓜产量和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冬瓜生长期间,合作社统一供应化肥农药,做到冬瓜的无公害生产。合作社还利用自身的影响及信息优势,帮助社员联系销售渠道,使瓦西冬瓜生产基地的冬瓜远销东北三省。
绿色银行 兴起林业经济
沿省道248线进入商河,很多人会被沿路各式茂密的植被所吸引。这里的农民说,树就是“绿色银行”,栽树就是把钱存入“绿色银行”。如果从飞机上俯瞰商河,全县100万亩耕地被林网分隔成大小不一的方格形状,小的100亩,大的1000亩,总共有9000多个方格,非常壮观。
2007年底,商河县提出“三年绿化商河”总体发展目标,引导农民在道路、河流、沟渠两侧、村庄四旁、农田林网、闲散地、摞荒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空档地段植树造林,发展林粮间作。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经济林,逐步淘汰老旧品种,引导经济林产业转向高、新、特、优方向。目前商河有经济林面积近5万亩,品种结构也转向以薄皮核桃、黄金梨、金丝魁王枣、凯特杏等为主的名优特高档品种,并且逐步建成以张坊乡为主的5000亩核桃生产基地,以贾庄镇、沙河乡为主的万亩黄金梨生产基地、以尹巷镇为主的万亩金丝魁王枣生产基地等规模化产业圈。
按照“谁造谁有”原则,商河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个体、股份或集体造林,引导农民将手中的林地出租、转让或拍卖进行林业建设。随着木材产量逐年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商河农民投身于林产品加工行业,目前从事林产品加工、经营、运输业户达360余户。与此同时,森林旅游业、林下经济等也快速发展,养禽、养兔、养狐狸等林地养殖模式以及种菌、种植中草药等立体种植模式,每年可为农民增收近千万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投资创业 致富热潮四起
在激活**亩耕地的同时,商河也着力激活民间资本。县里适时推出农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并对证照办理、场地租赁、开业指导、员工培训等问题,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跟踪服务。
今年36岁的邢艺兰,19岁就到天津一家毛衣纺织厂打工。在那里,她凭着刻苦勤奋,很快成为一名熟练工人。今年2月,她回乡创业,拿出多年打工攒下的积蓄,凭借对毛衣编织行业的丰富经验,投资办起了自己的毛衣编织厂――― 艺兰毛衣编织厂。经过苦心经营,毛衣编织厂如今办得红红火火,拥有加工设备100多台,吸纳当地女工200多人,邢艺兰也成为致富一方的女能人。
现在,商河县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越来越多,已创办各类企业1200余家,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0家,投资1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1079家,涉及到机械加工、建材加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加工、农机具制造及维修、养殖、商贸服务等众多领域。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安置当地富余农村劳动力6000余人。
为帮助农民创业,商河县实施“农村百千万培训行动”,开办针对农民工的创业培训班,引导富余劳动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今年全县每个乡镇都举办了创业培训班,有创业愿望的各类人员全部纳入创业培训范围,对创业技能培训实行“政府买单、免费培训”,邀请事业有成的创业先行者和各行各业专家,为那些有着强烈创业欲望的人提供指导帮助,帮助“门外汉”迈过创业门槛,帮助已创业的成就大业。
引进民资 更显跨越之势
吸引商河之外的民间投资,让商河的发展具备了更多后发优势。“我们1-7月份共引进内资项目73个,计划总投资74.48亿元。上述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利税18.6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达到1.7万个。”县招商局局长陈晓东告诉记者,“要想谋发展,一方面要花大力气招商引资,另一方面就是激活民资,开动双引擎助推商河经济发展。”
在商河,由晟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期投资10.8亿元、计划总投资90亿元的全国最大太阳能多晶硅项目一期厂房4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即将竣工,该项目2012年全部建成后将达到年产2000MW太阳能多晶硅、1000MW电池片的产能,今年底一期工程投产后即可实现年销售收入60亿元。
落户玉皇庙街道办事处的山东博特瑞机械有限公司,自今年2月开工建设以来,13000平方米厂房已建成,项目一期投产后年生产路桥设备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6000万元,利税800万元;整个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可年产路桥设备20000吨,实现利税2500万元。
今年1-7月,商河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9亿元,同比增长45.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亿元,同比增长17.8%。7月份,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43.8亿元,比年初增长15.4%。
激活**亩耕地,激活民间资本,带来的是商河跨越发展的新动力。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