莴笋收购价太低,种植户高兴不起来。
12月6日、7日,记者走进南宁市的莴笋生产基地之一——良庆镇新兰村,发现如今的莴笋收购价因质量不同,每公斤0.2~0.6元,但在菜市场,每公斤零售价格高达2.6元。其他多种本地蔬菜也如莴笋一样,零售价远高于收购价,有的甚至翻了好几番。坚挺的零售价没有惠及本地菜农,低廉的收购价却又没让市民买菜时得到实惠。记者采访发现,繁多的中间商增加了蔬菜成本,抬高了零售价。
去*** 今年亏本
“前段时间菜价高,还以为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没想到菜价降得这么快。”面对菜地里长得不错的莴笋,新兰村的村民们却高兴不起来。
该村村委会门前是一个蔬菜集散地,每年收获季节,农户们将种植的莴笋拉到这儿,卖给收购商,而今年这个集散地却没有去年热闹。
6日上午,陈家满正在整理收购上来的莴笋,他说,今年的莴笋收购价为每公斤0.2~0.6元,种植户出售莴笋还要早早预约,否则更难卖出去;而去年同一时期的收购价为每公斤1.6~2.0元,前来收购的商贩*着要。
新兰村是良庆区有名的莴笋种植基地,全村今年的莴笋种植面积达1000亩以上。如今正是**茬莴笋上市的时候,可很多农户却没有割地里的莴笋,很多莴笋都开了花。“开花莴笋空心,卖不出去了。”新兰村的种植户黄秀娇说,今年她家种了3亩多地的莴笋,按去年的收购价,每亩可*五六千元,可按今年的收购价,每亩只能挣一两千元,扣除购买种子、薄膜、肥料的*,人工都挣不回来。
在新兰村一处靠近八尺江的场地,很多农民正在江里清洗刚刚***的萝卜。比起莴笋来,今年萝卜的收购价“更惨”,每公斤0.2~0.4元,去年每公斤的*高收购价是1.6元。
莴笋和萝卜是新兰村主要的冬种蔬菜,而这两种蔬菜今年都难挣*,让当地村民唉声叹气。
跟风种植 量升价跌
隔了一年时间,莴笋和萝卜的价格就仿佛隔了一重山。面对如此大的差异,新兰村的农户们想不明白。
良庆镇农业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春荣认为,正是由于去年种莴笋挣了*,吸引了大批农户今年种植莴笋,导致莴笋量升价跌。
新兰村去年的莴笋种植面积仅有几百亩。可今年周边村的村民也纷纷种植莴笋,良庆镇今年有7个村种莴笋,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南宁市还有不少农村地区种植莴笋,广西的其他县市也纷纷种植莴笋。
在新兰村收购蔬菜十几年的周克红说,他收购的蔬菜都拉到五里亭批发市场,然后转卖给钦州、北海、防城港、玉林、贵港等地的批发商。相对去年,今年他发现销售莴笋的竞争者大大增加,其中不少是从桂林、富川等地收购来的。
“农业种植陷入一个怪圈:上一年挣*的农作物,到下一年都不挣*,有的农户甚至会亏本。”刘春荣认为,跟风种植导致种植面积大量增加,农作物产量上去了,市场价格自然就回落。
然而如何避开这一怪圈呢?
农业部门指导?难!刘春荣说,以前,当地农业服务部门也指导村民种蔬菜,可市场的变化太快,村民们按指导种的蔬菜如果哪一年不得*,就会责怪**。
依靠村民自控?也难!在今年冬种时,到服务中心领种子的村民也问:“今年种莴笋的多不多?”可明知种植莴笋的多,村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种。新兰村一村民说,当时也有些犹豫,可又想万一今年莴笋跟去年一样好卖呢?
对于这个难题,一些基层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士认为,*好是由**别的农业部门对一个区域内的蔬菜种植进行指导,比如发现该区域内今年种莴笋的多了,就对菜农发出警示。
层层转销 多头吃亏
本地莴笋产量增加了,可本地菜农和市民却没有享受到实惠。走进零售市场就会发现,南宁很多农贸市场正在销售本地莴笋,可零售价的回落幅度明显不如收购价跌得快。这意味着形形色色的中间商从本地蔬菜中吃的差价更大,获利更丰。
6日下午,记者走访了南宁市部分农贸市场。在官塘菜市,莴笋每公斤2.6元,削好皮的每公斤3元;萝卜每公斤1.6~1.8元。而在飞凤菜市,莴笋每公斤2.6元,萝卜零售价则更高,每公斤2.4~2.6元。
从中不难看出,每公斤莴笋的零售价比收购价高2元左右,而每公斤萝卜的零售价比收购价高了2元多。这中间固然有搬运费、摊位费的累加效应,但层层转销,也让蔬菜价格攀升不少。
在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每公斤莴笋的批发价为1~1.1元,每公斤萝卜的批发价为0.6元。一级批发市场的本地蔬菜批发价似乎比收购价高不了多少,可到了零售市场,这些蔬菜可能还得经过不少中间环节。
飞凤菜市一蔬菜零售商说,他的蔬菜不是直接从批发市场进货,而是从其他价格相对便宜的零售市场进的货,其中萝卜的进货价为每公斤1.6元,“我每公斤零售2.4元,也就*几毛*”。该零售商说,之所以从零售市场进货,一则所要的量不大,再则可以挑选好坏。
“没想到本地蔬菜进本地菜市也要经过这么多中间环节。”一位市民说,中间环节越多,菜价肯定越高,*终受损的是“两头”——菜农和消费者。对此,有种植户提出建议,蔬菜种植地的地方**应指导农户成立专门的机构,组织本地蔬菜直接进入菜市、超市,从而避免太多的中间环节,让种植户和市民真正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