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穿和服在武大拍照!”“穿和服的日本人滚出去!”昨日下午3时左右,一对母女在武大樱园内穿和服拍照,引来众多学子围观声讨。
无论是和服还是樱花,的的确确都是日本的标识。于是,当一对母女在武大樱园内身穿和服拍照时,立即招来众多学子的围观声讨,学子们的历史意识与爱国情怀,当然应该得到理解。
毕竟,武汉大学的樱花,*早确实是由日本人种植的。尽管也有人说,当年种的樱花已寿终正寝,如今武大校园内的樱花是中日邦交友好后日本人赠予的。但是,无论如何,中日之间那段不应被忘却的历史,确实令武大的樱花有了绚丽之外的另一层色彩。不忘历史固然是后人的责任,但是,假如因此便容不得“樱花”下的“和服”,恐怕也大可不必。
事实上,樱花固然是日本的国花,但樱园同样已经成为了武汉大学甚至武汉市的**景观。既然武大的樱园对外开放,供人观赏,那么游人兴之所至,在樱花下留影当然是无比正常的事情。穿了其他服装可以随便花下留影,仅仅因为穿了件和服,便要遭到声讨,这样的道德评判标准,倒是值得商榷。假如这对母女身上的“和服”真的揭开了我们民族伤疤的话,那么,武大樱园的满园樱花,岂不正是那块永远的疤痕?照此逻辑,几年前曾甚嚣尘上的铲除武大樱园樱花的建议,倒还真不失为***“**除疤”术。然而,让美丽的樱花去承担本不该由它承担的罪错,显然是不公平的。
樱花如此,和服亦然。既然和服与樱花一样有着它的审美价值,又何必让它去承担本不该由它承受的历史重负呢?假如市民穿和服在樱花下拍照,都要遭遇围观声讨的话。那么,如今很多婚庆公司都提供的和服出租、很多新人拍婚纱照也同样会选择一套和服过上一回“日本瘾”,岂不更应受到指责和**的取缔?而当樱花下的和服引起国人诸多的不快时,殊不知,和服恰恰是在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真要追根溯源,和服同样不乏中国传统元素,拒之于千里之外,何尝不是对自身历史的漠视呢?
相比市民穿和服,研究中国唐代建筑的学者,已经不得不去日本开展研究;中医竟然在日本的发展要好于作为发源地的中国。胡人曾是赵武灵王的敌人,但这并不妨碍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可见,即便从爱国的角度出发,“和服”也大可不必成为禁忌。相反,什么时候,中国要是能创新生产出更美观更漂亮的和服,甚至**日本的话,倒是值得为之击掌相庆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