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脆弱的交易链条 超世界3倍流通暴利

2011-08-03来源 : 互联网

**阅读

不仅减产的杂粮价格上涨,增产的主粮也涨价了,这引发了一些争议

“农民不傻。看到收购商都冲到自己家里来**了,农民自然就不卖了。”一位批发商表示,单个产品的价格上涨可能有炒作因素,但是农产品价格整体呈现疯狂上涨,显然是各个环节的合力,并非“炒作”那么简单。近半年以来,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牵动了各方的神经。

杂粮减产推高价格

“去年干旱导致减产比较严重,绿豆的主产区东三省和内蒙古估计歉收30%至50%。”针对杂粮价格的攀升,玉泉路批发市场专营杂粮的付**表示,“绿豆从5月份开始收获,到9月份完成收获。新绿豆一下来,价格就开始涨,*近两个月创出有史以来*高的价格。”

“农民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情况。**商都急着过来要,农民自然就不卖了。”付**表示,目前在粮食产地基本上都有专门收购和囤货的贸易商,他们从农民手里收购粮食后加工,再给经销商发货。

“实际上,去年杂粮都在减产,这是涨价的根本原因。”付**表示,以糯米为例,往年这个时候经常能接到安徽等主产区卖货的电话,今年一个电话也没有。显然,由于近几年销售行情并不好,农户种植意愿下降,产量也下降,导致虽然价格一直在上涨,但还是不愁卖。

“如果只是一两种粮食减产,那么用别的东西代替也行。但是,十种有八种在涨,那剩下的两种基本上也会跟着涨。”付**表示,除了杂粮之间的影响,杂粮和主粮之间也存在比价效应。东北大米和南方籼米价格的上涨显然推高了糯米价格。

增产的主粮也涨价

减产导致价格上涨顺理成章,但是稻米增产的同时价格也上涨,这引发了一些争议。国家发改委在上周五曾给出解释称,粮价上涨是因为**提高了保护价收购。

“我真不知道怎么说,农业部出来的数据说去年粮食增产了,但实际感觉肯定是减产的。”一名处于流通环节的粮食贸易商表示,从去年新粮上市开始,稻谷就展开了强势行情,农民也是越涨越不卖,这和大幅减产的杂粮表现一样。

数据显示,今年初至今,大米价格上涨近10%。乐观者戏言,这意味着,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大环境下,我国粮食将会走出多年来“粮丰价贱,粮歉价高”的怪圈,既维持我国粮食的高度自给率,又能保护农民的利益。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米价格上涨了近10%,却难以消化稻谷收购价的上涨,导致不少小规模的米厂停工。一位批发商表示,目前农民手中还有一些余粮,加工厂如果要收,还是能收上来,只不过要出高价,但这样利润就所剩无几了。目前多数加工厂采用订单或准订单的加工模式,以维持自己的品牌和客户群。

一位经销商表示,随着夏季来临,大米消费淡季即将到来,但稻谷价格并未呈现回落的趋势。好在大米的供应目前不存在问题,但是市场普遍预计的“消费减少、价格下跌”的局面恐怕很难出现。

**阅读

“大贩子”手里压着货

绿豆显然是“粮价疯狂”当之无愧的代表,今年初以来几乎是直线上涨,从去年的5元/公斤攀升至创历史纪录的18元多/公斤,这甚至使经销商也感到害怕。

“目前价位确实有些高。虽然夏季销售不成问题,但利润不大,风险却越来越大。”一些经销商表示,为了减少风险,提高出货量,一些商家开始将价格下调回18元/公斤,与主产区的价格基本持平,但基本不**了。

“目前绿豆的价格有没有泡沫?等到今年新收的绿豆进入市场时就能看出来。”付**表示,是否存在泡沫对他们这种销售终端的商户来说,没有太大意义。“今天5元/公斤供货给你你不要?明天就6元/公斤了。还不要?那你就断货了。”

“产地说涨多少,那就得是多少。”一位经销商表示,粮食产地有很多“大贩子”,这些人手里压着货。“你向他们要货,他们就跟你说没有,你也没办法。”

“这么些年下来,‘大贩子’手里都有闲*了,炒作和压货自然是很普遍的现象。”付**认为,囤货惜售并非总是持续的,他们**上来后往各个市场出货,*取差价无可厚非,“他们也得**啊,做生意就是这样。”

各环节互相埋怨

“农民也知道通货膨胀啊。他们买的东西变贵了,往外卖自然也得涨价。”这是*朴实的解释。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商家纷纷将原因推给农民和产地的收购商,而产地的人们也有自己的看法。

今年上半年,国内农资价格上涨趋势明显,种子、农药和农用地膜价格分别比今年初上涨0.9%、0.6%和0.3%。与农产品销售价格相比,农资价格的涨幅小很多,但一些产地却连连叫苦,因为价格上涨之后,真正落到农民手里的利润并不多。

“你要知道交易成本和风险有多高,就该明白我们哪有什么**。”一名处于流通环节的“大贩子”如是说。据商务部统计,今年上半年,柴油价格上升导致流通成本急剧增加。本月上旬,国内柴油价格比年初上涨8.8%,比去年同期上涨28.8%。“大贩子”还要算上雇佣人工和整个物流环节其他成本的上涨。

市场人士称,隐性的交易成本更值得关注。特别是在进入大城市时。“农贸市场的进场费、场地费、管理费和清洁杂费以及欺行霸市的问题,在物价低的时候可能没啥影响。一旦物价上涨,矛盾就很激烈了。”

**阅读

混乱的“交易成本”

“各个环节之间互相埋怨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研究所副所长郑风田教授表示,自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之后,农产品的产销接轨一直都不好,这也是社会上存在“流通**”说法的原因。

一位分析人士介绍,由于国内产销区的距离比较远,所以在产销之间存在很长的流通链条,而链条过长成为各方势力兴风作浪的关键。

一位市场人士以上月的辣椒价格举例称,产地的上货价不到1元/公斤,终端市场销售价卖到了4元/公斤。然而,中间各个环节都能够有理有据地说自己没有**。“事实上,他们可能确实不存在**,这个*流到哪儿去了谁也说不清楚。”

“各地的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垄断严重,各地批发市场也都被几个大商户承包,交通环节更是如此。”郑风田表示,这个情况比较乱,而且农产品进大城市还有其他问题,例如白天不让进城只有晚上才能进,这也会推高交易成本。

商务部昨日表态称,农产品流通成本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商务部发言人姚坚表示,中国的流通环节成本在农产品方面体现得比较高,是国外的2至3倍。鉴于此,商务部这几年一直在积极研究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包括建立冷链运输,进一步加强“农超”对接。晨报记者 周治宏

■记者观察

制度缺陷是原罪 大贩子是替罪羊

自去年底以来,农产品价格出现翻番的上涨,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热议。进入5月份后,蔬菜价格有所回落,但相关指责并未停止。更主要的是,多方仍预期“涨价潮”将会持续下去。因此,探寻涨价背后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产地、囤货商、流通商、批发商、销售商——各个环节互相抱怨和指责,似乎消费者应该自责太不懂得理解他们的辛劳苦楚了,似乎“大蒜价格未来依然坚挺,绿豆今年夏天还会越来越高”是顺理成章的。

可是,多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不断大起大落,不得不让人反思相关制度的缺陷:在市场销售环节前端站着的是容易受伤的消费者,而在其背后是容易受伤的农民,中间则是脆弱的农产品贸易链条。

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言,各类不为人知的垄断企业和垄断行为操控着产出、运输和销售,人为地将这个市场切割得支离破碎,所以搞了这么多年的“农超对接”,怎么也不见多大效果,其中的阻碍力量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在这个环节中,虽然各方都在**,但唯一在努力“弥合”这个支离破碎的市场的,竟然是饱受各方指责的“大贩子”。他们不仅承担着巨大交易和储藏风险,还负担着隐性“交易成本”,这才能把货物送到各地分销商手里。所以,责骂“大贩子”们显然是不公道的。周治宏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张靓颖跨时空线上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