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11月2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州吉*市乾州古城内鼓乐声声,热闹非凡,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湘西民族文化的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是国家***批准设立的我国第六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我省**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仪式前,***非遗司**及**、湖南省文化厅**、湘西自*州州委、州人大、州**、州政协、吉*军分区**一同参观了吉*市乾州古城内湘西自*州2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展示和展览。
授牌仪式由湘西自*州州委常委、州委宣传部部长陈潇主持,授牌仪式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屈盛瑞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出席授牌仪式,并向湘西自*州正式授牌,湘西自*州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胡章胜代表湘西自*州州委、州**接牌。
湖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孟庆善,湘西自*州委副书记、州委统战部部长郭建群,湘西自*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路平,湘西自*州政协主席龙德忠,湘西自*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胡章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康玉岩,湘西自*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宋友达,副州长曹世凯,吉*军分区参谋长王如兵参加挂牌仪式,并观看了湘西苗族民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毛古斯、湘西辰河高腔、土家族哭嫁歌、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土家族摆手舞等10个***非遗项目的演出。
位于湖南西部的湘西地处武陵山区,为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长期以来,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话、传说、歌谣、鼓舞、织锦、刺绣、印染等,与湘西的自然环境,古村镇、古建筑相依相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生态区域。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56项,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0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4人。
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后,将通过完善保护实验区范围内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完善四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及保护机制,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和传习所等方式,对保护实验区内的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项目加以保护与扶持。
屈盛瑞在挂牌仪式上指出,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对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提高民众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促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湖南省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州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和***《关于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制定科学的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发挥**主导、社会参与的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并突出社会公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营造有利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孟庆善副厅长指出,要切实加强**,逐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地域文化发掘、整理、传承机制,要像保护珍贵文物和珍稀生物一样,保护好湘西生态文化。要以此为契机,利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个珍惜地域文化、爱护地域文化遗产的氛围。要把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通过焕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民间文化蓬勃兴起,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湘西自*州将以此为契机和动力,着力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倍加珍惜和保护丰富多彩的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示神秘湘西独特的文化魅力,使之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景观。二是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致力提升民族文化品位,大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精心开发区域性旅游商品和民族工艺品,着力打造民族民俗风情游品牌,以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带动我州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三是创新体制机制。要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出台政策,整合资源,申报项目,加大投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通过更新观念和创新体制机制,千方百计把我州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