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外需市场依然呈现疲软态势,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正准备“试水”内销市场。昨天,“上海外贸产品内销订货会”在世贸商城拉开帷幕,这也是金融危机之下,上海市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平台建设的*次尝试。
“上海外贸依存度高,进出口情况受金融危机影响也比较大,”上海市**副***、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沙海林对CBN记者表示,“目前我们一方面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保市场,另一方面希望外贸企业寻求新的出路,这次搭建外贸企业产品内销的订货平台、信息平台、零售平台,就是一种探索。”
“试水”内销 弱在营销
昨天,“外贸企业产品进商场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上,百联股份、大润发、家乐福、百安居等采购商还与外贸企业“一对一”签订总额达5800万元的采购协议。
上海顶新箱包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向军对CBN记者表示,这次与家乐福签订了1500万元的采购协议,希望对国内市场先做基础性了解,再做战略性规划。
“我们并不仅仅是因为金融危机来了,才想到要**内销市场,以前是外销订单忙不完,来不及思考,”王向军说,“国内市场潜力很大,虽然我们有自主品牌和设计上的优势,但是对市场情况并不了解,这次危机也是个契机。”
让拥有自主设计班底的产品“试水”内销市场,上海诺一礼品有限公司**贸易部副经理刘永昌也深有感触。尽管该企业产品在欧洲市场走**路线,订单受冲击情况并不多,但是他依然热情地来参加订货会。
“国内市场的消费潜力不可忽视,以往我们做外贸,*多只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刘永昌说,“我们也希望逐步试水内销市场,但是做内销、外贸区别很大,尤其是营销方式和销售渠道,是我们的弱项,要不断摸索。”
“原来我们就是自己设计自己生产,国外的采购商选好以后,我们就按量生产。”利澜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永珍说,“今年我们将以两个不同自主品牌**国内市场,争取签约不同级别的商家和超市,但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消费者的习惯,确定国内消费者的定位。”
对此,沙海林也表示,各类外贸企业在进入内销市场的过程中,企业的生产方式、结算方式、品牌管理以及经营模式等方面,都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尽快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政策衔接:边走边探讨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的*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可达250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7%。这意味着,消费已经成为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成为诸多外贸企业考虑未来战略、试水国内市场的潜力空间。
“上海正在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外贸遇到的严峻形势,目前有一些好的迹象,6月份外贸增长速度比较快,估计第三季度会有比较好的一些变化。”沙海林说,“不过,推动内、外贸衔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部门也会在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方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类似的订货会,我们将跟踪和评估效果。但是,目前马上**靠内需填补外需市场的不足,还是很难。”
沙海林进一步指出,目前,外贸企业产品进入内销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政策环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正在探讨政策方面的衔接问题,发现什么问题就努力解决,不可能是什么条件都**好了,我们再走这条路。”
据悉,面对连续7个月出口负增长的情况,商务部外贸司也已经对外贸企业产品转内销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在探讨相关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