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八字没一撇”
9月,对于我省富士康之后*大的投资项目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可谓多事之秋。
继去年重要伙伴“破产保护”、遭遇大额订单流失质疑之后,近日市场又广泛流传美国存储芯片*头美光科技已与武汉敲定收购“武汉新芯”。
武汉新芯2006年动工,当年预计仅一期投资就达107亿元。这是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共同投资,中部**个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并委托中芯**经营管理。
为此项目,有关方面历经无数次的考察、洽谈、协商,谋划3年方心想事成。当时的东湖高新区负责人称,1元*的集成电路芯片,可以带动100元的GDP。
2008年9月,武汉新芯投产,其采用12英寸/90纳米及更高工艺技术生产的各种存储类芯片,广泛应用于电脑、相机、手机及消费类电子。
面对“新芯待售”传言,武汉新芯总裁王继增昨日先是含糊其词,后坦言与美光科技刚有接触,但“八字还没一撇。”东湖高新区知情人士则透露,除美光外,**IC代工*头台积电也曾与武汉方面洽谈收购新芯事宜,但*后无果而终。
而被视为*有可能的“局内人”中芯**,也曾与新芯洽谈在先。
据了解,当初中芯**与地方**签订投资协议,中芯**在未来3年至5年内,享有武汉新芯的优先回购权。之前,中芯**高层也有对外表示,接盘“代管项目”的愿望非常强烈,但未能竞逐*后洽购。对此高新区的说法是,后危机时代芯片市场回暖,但中芯的回购条件苛刻,双方谈判无疾而终。
“武汉芯”时运多舛
无风不起浪。此番收购,舆论将诱因聚焦在武汉新芯的“不顺”上。
武汉新芯的成长一波三折。成立之初,计划主打生产动态存储器,孰料遭遇**DRAM市场价格崩盘,利润一再下滑。由此,新芯被迫将产品转向闪存。
2008年,新芯牵手飞索半导体,成为飞索半导体的重要生产基地,为其提供NAND型记忆体产品代工。次年,因市场需求下滑和债务因素,飞索申请破产保护,新芯因此在相当长时间订单不足。
“武汉新芯有点时运不济。”半导体行业分析人士评价估测,8英寸生产线通常前五六年很难盈利,12英寸厂投资更大、折旧更高,所以盈利压力更大,需要的时间更长才能翻越盈亏平衡点。
2009年底以来,伴随着**半导体行业的复苏,武汉新芯的订单量启稳回升,目前月产能已超过3000片,且产能提速步伐加快,年底将月产5000片以上。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对武汉新芯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据称,一个12英寸厂如果要盈利,大概需要月产能至少2万片以上。
武汉新芯投产后一直压力重重,眼下又遇“待售”,王继增称已经影响到武汉新芯的订单。对此,王继增显得有些无奈。
警惕外资“鸠占鹊巢”
在武汉新芯看来,“收购风波”让其背负了一个无形压力:成为中国半导体“保卫战”的靶心。
我国已成为***大的电子制造厂,然而无论电视机、手机还是汽车,仍多为“组装经济”。作为诸多电子产品的“大脑”,芯片已成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关键部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半导体代工业是重中之重。
**金融危机中,很多半导体厂家关掉了生产线,导致今年**代工产业的产能紧张,未来半导体的竞争演变为“产能为王”。有分析称,包括武汉新芯在内的国内自主可控产能,如果被外资全盘收购,变成外资公司的一条生产线,会导致国内半导体发展的基础越来越脆弱。
据悉,除新芯外,今年还有多起外资入股中国半导体企业事件。如:美国银湖入股展讯、台积电入股中芯**、世界第三大半导体厂商美国德州仪器洽谈收购成都成芯半导体等等。
业内人士担忧,中国地方**花了很大力气来招商,扶持半导体产业,外资入驻是“鸠占鹊巢”,将会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带来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