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春来早
牛年春节,山东省高密市各级官员在走亲访友时不忘肩负的责任――宣传推介高密,面向青岛招商引资。把新春正月作为青岛招商月,高密市已组织开展了三个年头。
“效果比预料的要好。”高密市招商局局长王述忠说,近年来,高密市来自青岛方向的大项目,不少是在青岛招商月期间产生了意向。
王述忠称,良好的效果主要缘于三方面因素:一是从时间上而言,春节前后是投资者决策当年是否外出投资的关键期,在这个环节上招商,会有出其不意的收效;二是中国人素来重视过年,从进腊月门到元宵节前,组团式远距离招商不合时宜,瞄准家门口的青岛“精耕细作”非常可行;三是高密与青岛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每年春节前后,在青岛政界商界做事的高密人,大都回乡走亲祭祖,乡情亲情的纽带,已远远好于“走出去”召开推介会的传统招商模式。
虽是新春正月招商,但高密市上下对此没有半点松懈。“各镇街、各单位部门和企业,青岛招商月进展情况必须做到一周一统计、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王述忠告诉记者,每年3月,作为青岛招商月的总结,高密市都要在青岛举行声势较大的大项目签约仪式。2008青岛招商月,高密市与青岛投资方共签合同项目21个,涉及精密铸造、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纺织印染、房地产开发建设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达22.76亿元。
在分管招商工作的副市长钟亮成看来,青岛招商月的成功,更多的是对全年招商工作的一种信心。近年来,围绕招商引资,半岛城市群一些县市正在资源、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展开激烈竞争,一些竞争有着明显的同质化,这自然加大了招商的难度。更何况,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各地对招商工作均有了更高要求,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带动性强、***的大项目更是炙手可热。“青岛招商月要为全年招商引资工作开好头、起好步,打下良好基础。”高密市决策层对此寄望殷殷。
“青岛牌”与“**歌”
青岛招商月,只是高密市打“打青岛牌,唱**歌”的局部表现形式。
高密有潍坊“东大门”之称,与青岛三面接壤,有地域之利,高密与青岛对接合作连年升温。
“高密与青岛,一如昆山与上海。昆山主动打‘上海牌’,不仅吸纳了上海‘星期天工程师’,而且还吸引了初期以台资为代表的外来资本。昆山的成功,给高密很大的启发。”高密市委书记吴建民说,2000年前后,在对昆山数次实地考察调研后,高密决定以昆山为师。
高密意欲对青岛“投怀送抱”,潍坊市决策层就此态度明朗:“高密要像昆山接轨上海那样,做好借势青岛这篇大文章。
吴建民认为,近十年来,高密对接青岛已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一是就青岛论青岛招商引资,接受青岛辐射和青岛产业转移;二是不只是吸引青岛要素资源,更多的考虑青岛**化城市的名片效应,以此为跳板,吸引外资和国外技术,“打青岛牌,唱**歌”。
这两个阶段,已给高密带来了显著的变化――比如,高密市借承接青岛纺织产业转移之机,嫁接改造提升,纺织服装产业快速膨胀,“南绍兴,北高密”,高密纺织业已在全国谋得重要席位。高密主动引导本地中小企业为青岛大企业搞加工、上配套。仅给青岛海尔“跑龙套”的就有50多家,年增加销售收入8亿元;通过借势青岛,到2008年,高密市吸引的外商投资企业达134家,其中,韩资日资企业74家。2008年,高密市外贸进出口突破10亿美元,同比增长37%,增幅均列潍坊各县市区**。
吴建民给记者讲了个例子:2003年,高密市一家企业接待来自驻青岛的外资客户代表,企业负责人一大早起来筛选进市区路线。当时的高密市区街道整体路况差,早市占道经营现象突出。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非常大。”吴建民说,外商在青岛看到的是碧海蓝天、绿树红瓦,享受到的是**快捷服务。进入高密后,如果产生了犹坐过山车之感――城市建设灰头土脸,办事效率拖沓、繁琐,这样的结果将使高密与青岛地缘相近优势抵消殆尽,外来投资者将裹足不前。
有此深刻认识,高密市痛下决心,把造环境作为对接青岛的一项重要工作,软硬环境一同用力,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打造起承接青岛资本产业转移的*佳平台。自2004年起,高密市以2亿元**性资金作支点,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15亿元,建成了沂胶路、平胶路,开工了投资3亿多元、全长38.8公里的潍胶路。在城区,高密市建起了单个容纳万人以上的五大主题公园,规划建设了25个街头绿地,投资1.2亿元建成第二工业污水处理厂和排污管网,日污水处理能力8.5万吨,全市工业污水全部达标排放。为进一步减污减排,高密拆除了年产能20万吨的水泥厂和上百台小锅炉。“一个中心三个板块”承载力不断增强,成为名副其实的招商引资“洼地”。
“青岛牌”新内涵
“大、高、密”,这是上级**对高密市绿化工作给予的评价,其要义是“大树、高苗、密植”。
“‘大、高、密’的绿化做法,**可以引申到高密工业经济。”吴建民说,具体到工业经济,“大、高、密”可解释为大企业、大项目,高***产业、高***产品,密集型、集群式发展。
工业经济“大、高、密”的发展精髓,已使高密打了多年的“青岛牌”内涵发生了变化――2009青岛招商月上,高密市明确提出,以尽快形成“大、高、密”的格局为方向,以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为**,加强与青岛大企业、大集团及经贸促进机构、金融机构和有影响、有实力的中介机构联系,努力促成一批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落户高密,实现高密对接青岛的质变。
“从外部环境的变化来看,高密对接青岛,打‘青岛牌’,已出现了深化拓展的趋势。”吴建民说,去年8月,高密市结合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对接青岛方面进行了重新定位,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新修订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已把高密确定为青岛城市区副中心城市,这一地位不是“封”出来的,关键在于干。高密市将一步加快城市设施建设,努力尽快做到名副其实的“副中心”,以增强对内外资本的吸引力;二是着眼与青岛大产业配套,高密把工业经济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放在了突出位置;三是借力发挥青岛海陆空交通优势,加快高密物流服务业的发展。高密市近期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轴线,规划建设了胶河疏港物流园区和姜庄商品物流集散园区,作为对接青岛的重要节点。并以此为依托,培育三大物流企业、六大专业市场,推动高密现代服务业快速提升;四是面向青岛加工企业、流通领域,加快高密农副产品配送,叫响以“高密山药”为代表的高密农副产品品牌。
“青岛牌”,新内涵,高密市期待着这副“新牌”能够打出更大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