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安徽能给全国示范什么

2011-08-03来源 : 互联网

皖江城市带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先行先试,试验过去没用过的办法,对了就坚持,错了就丢掉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张庆源

2009年,安徽GDP达10052.9亿元,增幅12.9%,排名全国第14位,正式跻身“万亿GDP俱乐部”,这为近年来的“安徽热”做了阶段性注脚。

在安徽省委书记***看来,安徽经济一直在积蓄力量,中部崛起和金融危机成全了这里。“正在进入能量集中释放期。”***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说。

***表示,相比“万元GDP俱乐部”,他更看重的是“GDP含金量”之类的指标。这个包含幸福指数在内的综合指标,也引出眼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答题。

对于安徽而言,刚刚批复两个月的“皖江城市带”自然成为安徽“调结构”的着力点。而对于“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下了自己的论断:“不是你想承接人家就转移过来,也不是人家转移来你就能做成**的。”

安徽GDP“井喷”:进入能量集中释放期

《财经国家周刊》:安徽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区之一,而前些年发展显得平稳了一些,沉寂了一些年,*近这几年则取得了好似井喷的发展速度,您认为这个局面的成因是什么?

***:应该看到,安徽已进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现在的发展是历届省委、省**多年建设和积累的结果,现在是积蓄的能量集中释放阶段,不是说我们这届**有什么特别的高招。

安徽过去发展缓慢,不是因为安徽人怎么样,安徽人是很聪明的,敢为人先,富于**,不保守,想干成什么就能干成什么,比如奇瑞这类企业,就是在短时间内大跨度的发展,成为业内一面旗帜。

为什么在许多人看来安徽过去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呢?因为过去很多机遇安徽都错过了。比如沿海战备时期,建设内陆,安徽被划为华东六省一市,属于战备区;沿海开放的时候,安徽被划为中西部;西部大开发,我们被划为中部,又没捞着;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安徽没份;只有到中部崛起的时候,我们才算迎来机遇。

但过了两年,又来了**金融危机,危机给我们很大冲击。开始的时候也确实吓了一跳,但是,**采取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我们后发地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补历史欠账的机遇。危机可能对发达地方是一个危机,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一个发展机遇。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碰巧的事,前些年我们搞了一个861行动计划,谋划了很多项目,但是因为服从全国大局,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有的前期工作做得非常充分,卡在各级相关部门了,这回危机来了,这些项目都批下来了。所以有人开玩笑地说,一不小心成了有准备的人。

说句实话,没有这些前期准备十分充分的项目,给你*也用不了。这段是我们开工率*高的一段时间,出现了高增长的局面。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总理**工作报告中,调结构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安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心在什么地方?

***:对安徽来讲,提高质量和做大总量是同等重要的。作为后发地区,加大投入很重要,但这个投入是加大有效投入,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质量,这里面包括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具体讲,主要在“一、二、三”产业里,重点加强第三产业。

投资、消费拉动,我想重点还是在消费上下功夫,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安徽在这方面也有机遇,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枢纽的形成,合肥必将成为一个比较理想的区域物流中心。

随着高铁的建设,我们到南京的距离只需59分钟;到武汉是1个小时55分;今年7月,到上海的时间,就由现在的2小时59分,减少到不到2个小时,明年到杭州就是2个小时,再过一年,到北京3个小时,到福州3个小时多一点。这些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大拉近了我们和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我们的方向是,宜业、宜居、宜游,安徽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地方。

皖江城市带:给全国做**

《财经国家周刊》:与其他省份主要突出一个重点经济发展区域不同,安徽同时拥有两个重点区域,一个是今年初刚刚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区”,另一个是“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一个主题是产业转移,另一个是自主创新,应该说,两者的定位是不同的两个方向,而且,这两个区域还有两个城市是重合的,就是合肥和芜湖。您如何看待这两个区域的关系?

***:这是我们的两个概念,两方面的工作,其实并不矛盾。

皖江城市带,无疑是我们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对外来讲是我们发展的一个空间。皖江流域包括10个市、全省44%人口、55%面积、66%经济总量,抓住这个区域,就把安徽的大头抓住了,这从来也是安徽发展的脊梁。

至于合芜蚌试验区,这是管总的。安徽是全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肥是“国家创新型试点市”,这些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的实践证明,对于我们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很有帮助。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覆盖全省,拉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管总”就是创新推动发展战略。

自主创新成果要有发展的空间,产业转移也要有创新主体,这两者实际上谁也离不开谁,而是并行不悖地统一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

《财经国家周刊》:对于承接怎样的产业,您提出“科学承接”。具体到每一个项目,怎样确保都符合环保要求而不是落后淘汰产能?对此有怎样的具体限制措施?

***:这方面我们正在研究。整体上讲,一个是要把住准入门槛,二是把住环境评估,再一个要把住投资强度。这三关要把住,是一个总的原则,具体办法我们正在研究制订,不久就会出台。

《财经国家周刊》:当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一个非常热的帽子,安徽是否有这样的想法,去争取改革发展新空间,树立在全国更为显著的政策地位?

***:皖江城市带本身就是“**区”,带有给全国**的性质。这个区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先行先试,试验过去没用过的办法,对了就坚持,错了就丢掉。

不是“捡到筐里都是菜”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皖江城市带对于全国的作用在哪里,能**的是什么?

***:承接产业转移**区,不是你想承接,人家就转移;也不是人家转移来,你就能做成**的。要想承接更多的转移,就要更好地做好承接,就要充分做好改善发展环境的工作,力求做到转移过来就必须给全国作出**,否则就是一种失误。

在哪些地方作出**?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节能环保、低碳的、可持续的,在这些产业的发展方面作出**。我们不能来了就要,而是有选择的要,也就是说既要招商,又要选商;既要引进产业,又要选择产业,不是“捡到筐里都是菜”。

《财经国家周刊》:您说安徽“居中靠东”,有着更显著的区位优势,我们从全国的区域版图来看,安徽邻近省份其实也有相应的优势。怎么能保证安徽成为承接转移的优先选择区域?

***:都到安徽,那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兄弟省份都在发展,都在争取,争取引进更多的资金,吸引更多的项目,关键是看谁能做得更好。

安徽从区位上来讲有极好的条件,居中靠东。胡锦涛总书记来安徽视察时曾经讲到,安徽应该积极参加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我们到长三角的“两省一市”去游说,实践总书记的指导思想,求得他们的支持,他们都非常诚恳、积极,已经答应我们参加长三角的区域合作。

安徽有显著的科教优势。我们有158所省级以上科研院所,97座高等院校,134万科研人员,高校在校生80万,还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5个,这一点仅次于北京,居于全国第二位。

此外,安徽还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别的地方,可能有区位没资源,或者相反,而安徽都有。安徽过去是一个农业大省,要素成本比别的地方低,利润空间也大,沿海已经日趋饱和了,而安徽自然就具有近水楼台的承接优势。

《财经国家周刊》:我们知道,安徽正在跟长三角地区的省市一起研究产业承接转移的“税收分成机制”,如果这一构想能实现,其实是解决了转移过程中*为现实的利益分配问题,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这个机制的内容?

***:这个机制我们正在研究中。我们想,这个机制要考虑到对方的困难,根据他们的需要和可能,也根据我们自身的情况来协商,两方都做让步,就可能做成一个事情。所谓和气生财,磕磕碰碰是不会有成果的。

这也是个试验,这个机制的成型时间不会很长。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