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如何避免市场妖魔化

2011-08-04来源 : 互联网

任 羽中

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几乎每天都在饮用一杯威胁健康的‘农药鸡尾酒’”―――这样的论断一经抛出,自然夺人眼球。可这是事实么?上海农业部门近期给出明确答复:不是。经过**部门核对,这是发布论断的绿色和平组织利用消费者对相关标准的不熟悉,夸大检验结果,“妖魔化”了上海市民的餐桌。

联想到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笔者以为,有不少让百姓担心的曝光事件其实是部分人别有用心的炒作和炮制。可这些事件之所以会引起广泛影响、甚至造成人心惶惶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部门没有及时给出明确答复。再推进一步,是由于有关方面没有承担起对消费者的指导和教育责任,令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草木皆兵。

而上海市农业部门此次应对“农药鸡尾酒”事件,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在农业部门发布的信息中,不仅“就事论事”、针对绿色和平组织的检测结果给出明确答复:按照相关标准,只有2个样品农残超标;更是深入浅出普及了农残超标和消费者身体健康的知识:**通行的ADL值和MRL值明确,只要农药残留量未超过标准的*高残留限量,仍属于合格。如此一番,消费者就能正确判断农药残留与“能不能吃”的问题,也为今后面对类似论断提供了科学依据。

可并非所有部门在应对产品质量危机时,都能给出那么准确翔实的解释;且在平时的宣传中,如何解读抽检报告、如何看待超标与否,也都成为有些部门的工作盲点。据笔者观察,就有不少误区亟待澄清:比如,有的企业为了证明产品质量可靠,会提供**部门的检测报告;可检测分为监督抽检、定期检查、企业送检等多种形式,且每份报告只对送检的批次产品负责。也就是说,如果是企业送检的产品被确认为合格,只能证明是企业送检的特定批次产品达到这些指标,至于其他产品,抽检报告并不能作为主要依据。再比如,针对食品的抽检结果中经常出现“菌落总数”异常,但**指出并非所有的“菌落”都是有害成分、都会危害健康。可见,向公众普及必要的解读报告知识,是让抽检结果更加可靠的必要手段。

要避免市场被妖魔化,不仅需要监管部门加强抽检、在**时间公布结果,也需要监管部门花一点力气在普及相关常识上,让消费者具备自我辨别能力。否则,别有用心的“妖魔化”人士层出不穷,有关部门的解释将永远停留在事发后的“亡羊补牢”阶段。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