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年艰辛耕耘 探索“理论保藏学”

2011-08-04来源 : 互联网

回顾一下学科发展史便可知道,中国学者在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汇处,在工程技术领域,创立过多门新学科。但在自然科学基础应用理论领域,却很难找到有生命力的新学科。张承志研究员历经38年艰辛探索的“理论保藏学”,则是一个例外。该学科面世后,很快就广泛地应用于科研、教学、考古等领域,迅速被*高学术阶层接受,显示出很强的生命力。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博物馆文物、图书、档案会受到自然力的破坏。“理论保藏学”则是探索利用自然规律的作用来延缓、抵消这种自然力的破坏,使博物馆文物、图书、档案得到妥善保护。“理论保藏学”的研究基础具有广域性,横跨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二相流体力学、断裂力学、气溶胶力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它是研究环境因素、时间因素、残余应力因素等对文物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规律的学科。文物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将逐渐发生四种形式的自然劣变:色变、质变、形变、破裂。由此可见“理论保藏学”是一门综合性基础应用理论学科,它是自然科学家族中的新成员。

笔者拜读了《保藏学原理》这部60余万字的专著,从字里行间可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发散性思维,在数理化及生物学领域、在众多工科领域纵横驰骋的踪迹。学科间的严格界限在这里变得模糊,跨学科研究的时代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保藏学原理》一书出版后,*先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选作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研究生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的相关院系,也将该书列入国外来华留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参考书;在120502情报学博士生研究方向的参考书中,此书也位列其中;西北大学曾将其列入精品课教程;中文第三版被科学出版社选作髙教用书。

笔者上网查阅了博士生导师们开列的考研和教学参考书目,广泛浏览了其他相关资料,结果表明:技术类著作国内外早就有,而理论性专著却找不到。由此可见,张承志研究员虽不是“技术保藏学”的**,但的确是“理论保藏学”的**人物。

张承志研究员研究“理论保藏学”没有申请专项科研经费,自己通过研发***获取技术转让费,定时足额地向工作单位提交技术转让费,换取自由探索的时间支配权;通过“帮办”方式换取各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历尽磨难完成了这一课题,1999年出版了《保藏学原理》。此后又进行了11年的修正、补充。今年总算修补完毕,到中英文第三版面世,历时38年。

当笔者问及对研究生涯有何感想时,张先生平静地说:“感谢父母给了我一颗勇于上进、牢记感恩的平常心;感谢张书诚先生把我送进了学校的大门;感谢威海望岛小学、沂水**中学、北京林业大学对我的培养;感谢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厄运,走上自由探索的历程。”

笔者问及自由探索的科研价值时,张先生作了如下的解释:“自由探索是无疆界的跨学科探索,我的专业是植物分类学,与花色生理生化学及文物保藏学没有任何关系。但自由探索的诱惑力,使我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两片陌生的领地。尽管路上长满荆棘,荆棘的尽头也没有花园,但我还是要在探索中体现生命的价值,体现自由的价值。”

张先生*后强调了三点感受:“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自由探索是一种有价值的选择;逆境往往迫使人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人们将会永远记得,是一位中国学者在世纪之交,艰辛探索“保藏学”的理论体系,阐明了文物劣变的机理,破译了困惑人们的又一个难题。

张承志: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1938年1月3日生于青岛,祖籍山东沂水。1960年考入北京林学院生物物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北京自然博物馆植物研究室工作,直至退休。《中国大百科全书》撰稿者、《花色之谜》译者、《中国当代科技**家大辞典》入选者、《保藏学原理》作者。曾兼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凯撒**教育集国亚洲研究中心*席科学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

咨询项目,请扫微信二维码。
微信扫码
在线咨询
领取资料
微信扫一扫、长按二维码、点击“在线咨询”,发送项目名或品牌名,立即咨询加盟项目。

©2004 3158招商加盟网. All Rights Reserved.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