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应摒弃“技术崇拜”

2011-08-04来源 : 互联网

早上八点的阳光格外明媚,清华东门外的一栋栋玻璃墙体大楼将其折射的格外耀眼。这一**区位上的一组楼群被称作清华科技园,微软、紫光、搜狐网络等企业的齐聚于此。毫无差别的是,这些大楼都是江亿院士眼中的高耗能“玻璃盒子”。

在江亿的办公室里,打开朝东的窗帘,阳关已然布满了整个房间,却少了几分毗邻马路上的刺眼。

他告诉记者,清华校园里*节能的建筑不是新建的环境节能楼,而是始建于一百多年前的清华学堂。

显然,清华科技园里的建筑在现在的中国并不少见。但对宣传广泛的当代摩码、风尚**、朗诗地产等新闻中频频出现的“低碳建筑”,江亿也不禁忧心忡忡。

在他看来,正是这些现代化的低碳建筑,才有可能不断提高我国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能耗的曲线才刚开始要飞,我们正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

危险的舶来品

《21世纪》:现在中国建筑节能市场上有没有从国外引进的误区?

江亿:清华大学环境节能楼是意大利**耗资2000万欧元于2007年建成的。当时希望通过CDM机制收回投资,但是三年过去了仍未申请到CDM项目。而它的年建筑能耗是80kWh/m2,属于清华校园内的高耗能建筑。之所以看似节能但实际能耗**的原因是,不同的室内环境营造理念造成的。这种来自发达国家的理念比任何糟糕的技术都危险。

《21世纪》: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江亿:中国现在的人均建筑能耗是美国的十几分之一,城市人均建筑能耗是美国的1/9,城市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是美国的40%,欧洲的60%。目前中国的各项指标和发达国家都处于较低水平。

《21世纪》:您怎样看现在市场上已有的低碳建筑?

江亿:现在世界上已有的建筑节能***新方式基本上都可以在国内找到应用案例,但很遗憾,所有这些建筑无一座真正实现“零能耗”或“超低能耗”,其实际结果大都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

而正是这些错误的建筑节能思路导致了一系列高耗能的“低碳建筑”。例如,2007年建成的科技部21世纪议程中心实际运营能耗为74kWh/m2,2010年建成的环保履约中心大楼运营能耗为76.04kWh/m2。而号称建造“低碳地产”的南京朗诗**,其平均建筑能耗在40kWh/m2以上,比南京市的平均水平20kWh/m2整整高出一倍。

《21世纪》:这种趋势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江亿:这**不是表面上看起来公民用能习惯的问题,而是节能建筑发展思路问题。判断写字楼能耗高低的*简单办法,就是看它的窗户能不能开。凡是能开窗的写字楼基本能耗在60-70kWh/m2,不能开窗的要达到120-130kWh/m2。而欧美的写字楼基本都打不开窗户,我们实测的数据要达到150-200kWh/m2。这样的高能耗水平不是使用者的责任,而是建设方和监管者的发展思路有问题。

中国式节能道路

《21世纪》:能否举例说明目前中国监管者的思路哪里出了问题?

江亿:比如2010年3月颁布并在8月开始实施的《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它要求:整栋建筑每套住宅室内建筑温度,冬季应全天为18度,夏季应全天为26度。这就要求全天要保持恒温。同时这个标准还提出了集中供冷模式。我认为,黄河以南地区不应发展区域供热;在任何地区的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应发展区域供冷;同时不应发展大规模的区域热泵供热。

《21世纪》:那您认为中国建筑节能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

江亿:中国的建筑节能应该走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技术路线,那就是积极发展各类分散可调、实现“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单*供热空调系统与技术。2010年日本建筑环境研究所为了制定新的住宅建筑节能标准,对采用不同的采暖方式的东京住宅建筑平均能耗进行了调查。

结果证实:我们目前开始**的节能方式,如采用热泵式**空调采暖实际能耗*高;而部分时间、部分空间的分散空调热泵方式却是*节能的,其实际能耗仅为前者的约十分之一。同时,目前被认为具有非常大的节能效果热回收技术,其实对实际能耗的影响并不很大。

《21世纪》:衡量建筑节能应该注重能效还是能耗?

江亿:追求实际能耗的节约肯定比追求能效的提高更有利于节能。当代摩码的总工程师曾找我辩论,说能耗比平均建筑高的原因是建筑所提供的服务更加全面,比如加入了新风等设备。他认为只比较同一面积的地热采暖能耗,当代摩码还是比北京市平均水平要低。

但开窗换气有什么不好?在达到同样的目的下,就是比装所谓的新设备要节约能源。采用新风设备和开窗透气究竟哪个更舒适是无法用指标衡量的。既然人的舒适度无法衡量,那么**可衡量的硬性指标就只有实际能耗。欧美国家的室内环境营造理念对我国的建筑节能无疑起到了反作用。

节能如何评定?

《21世纪》:是不是节能技术越先进建筑就越节能?

江亿:现在的建筑节能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误区:采用节能技术就一定会节能。事实上,没有放在哪里都好的技术。

举例来说,**会前**体育馆前要盖信息中心大楼,当时听说保温和水源热泵技术都非常环保,于是决定采用这两项技术,但我看了以后发现,信息中心主要是机房,这个建筑的主要功效是应该散热,做保温做什么呢?同样,在北京用地源热泵*主要是解决供热的问题,空调用冷却塔就足够了。节能技术不是放在哪里都好,对技术要慎重使用。

《21世纪》:节能技术的投入是否会带来建筑的成本上涨?

江亿:市场上这样的“技术崇拜”也让建设方认为:要节能就一定要投入节能技术,而技术的投资必定带来成本的上涨。这样的误解让很多房地产商对节能建筑敬而远之。除了北方地区建筑节能需要额外投资做保温以外,大部分节能建筑是省钱的。

比如,深圳市建科大厦就是一个典范:这栋建筑是试图全面打开的,而不是封闭起来。楼宇中穿插建设了很多“屋顶花园”和小水池,甚至在建筑中还留有区域可以种菜。建科大厦的年平均能耗为16kWh/m2,而深圳市的平均值要到40kWh/m2。这个建筑的成本丝毫没有因为节能而上涨,据我所知还节约了成本。

《21世纪》:您怎样评价现在的节能建筑评估体系?

江亿:各种节能建筑评估标准也同样对节能技术过于追捧。评估标准都集中在一栋建筑使用了多少太阳能等***,但实际上建科大厦的案例发现,真正节能的原因都和太阳能板等没有太大关系。这就是政策给市场的误导。

《21世纪》:您判断中国下一个五年的建筑能耗将呈怎样的趋势发展?

江亿:现在欧美国家约10亿人的建筑能耗占全球1/6,如果全球剩余近60亿人也要达到这样的能耗水平,则需要1.1个地球。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计算,其建筑能耗应占全球的1/18。而这个数字正是现在的中国城市平均水平。上世纪中叶美国和日本的建筑能耗水平都曾在短期内翻倍,原因就是新建建筑能耗过高,成为主要增长点。

而现状是,中国现在也正处于这个阶段。中国的基础化建设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房子还要不断地建。同时,技术和政策带来的种种误解,正在挑战着中国的建筑能耗水平线。中国的建筑能耗处于上升的开端,如果能够避免美国和日本的建筑发展模式,则有可能避免此趋势。

中国的建筑能耗水平如果下降则是为世界做贡献,但是绝不应该再涨了。

《21世纪》:如何在增加新建筑的情况下维持现有能耗水平呢?

江亿:首先,除个别特殊需求外,尽可能避免建设所谓“高标准、与**接轨”实则高能耗的大型建筑。其中包括采用了大量高技术的高能耗商业建筑,即使他们大部分号称“低能耗、零能耗”。其次,根据目前各类非住宅建筑能耗水平,确定新建非住宅建筑的能耗指标,使其成为强制性实施的标准。

同时,发展适合中国的建筑使用方式和行为特点,形成中国式的低能耗商业建筑形式和系统方式。住习惯了**空调的房子,就无法再回去住分体式的采暖房子,这个习惯几乎是不可逆的,一旦适应了就回不去了。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