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在发展中转型 在转型中发展--武安市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纪实

2011-08-04来源 : 互联网

武安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地带,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502个行政村,人口75.6万,是全国“百强”、全省“十强”县,是河北省首批扩权县、重点培育的新型中等城市和区域次中心城市,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著名的古代冶炼之乡、地方戏曲之乡、中国小米之乡,素有“冀南宝地”、“太行明珠”之称。

武安钢铁资源丰富,境内铁矿石储量达5.6亿吨,且低硫低磷,宜于冶炼,能满足多种市场需求,是全国“四大富铁矿”基地之一。同时,武安曾是全国24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煤炭储量达23亿吨,且毗邻产煤大省山西,冶炼所需辅料石灰岩储量达400亿立方米,年产石子、白灰上千万吨。武安冶铁历史可上溯至战国,西汉时全国设“铁官”49处,武安为其中之一,至今境内尚存有固镇汉代炼铁炉、矿山宋代炼铁炉等多处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在武安投资建设了铁矿、选矿厂、钢铁厂等一批冶金企业,成为邯邢地区最大的冶金矿山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武安采矿、选矿、炼铁企业迅猛发展。到1998年底,全市共有高炉69座,年生产能力450万吨,基本为国有大中型钢厂提供配套服务,所产生铁基本供给周边邯钢、天铁、新兴铸管等国有大中型钢厂。1998年以后,随着国有钢铁企业逐渐自我配套,导致武安生铁大量积压,迫使炼铁企业通过挂靠国有钢企、外引投资者、改制、民营嫁接等多种办法自寻出路、自我发展。进入新世纪,武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理性决策,立足产业基础、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工业立市,始终做到了“三个尊重”,即尊重实际,立足“武安实力在工业、优势在钢铁”这一最大实际,坚定不移地把钢铁工业做大做强,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战略支撑产业;尊重规律,顺应经济区域化规律、周期性规律、产业演进与梯度转移规律和集群化规律,积极探索实践企业整合之路,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升主导产业发展层次,努力做大做强一三产业;尊重“规矩”,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下大力“上大压小、增高减低、扶优汰劣”,加快经济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粗放增长向集约发展的转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近10年,武安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特别是2003年以来, GDP总量在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仅用三个两年,连连跃上200亿元、300亿元和400亿元大台阶,去年达到432.5亿元;财政总收入在突破10亿元之后,仅四年就完成“三级跳”,去年达到48.3亿元;全市涌现出34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3家超百亿元和22家纳税超千万、4家超亿元的优秀企业族群,2家企业跻身全国“500强”,5家企业入围“中国制造业500强”。 2005年,武安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2007年位列全国“百强”第56位,2008至2009年又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百强”第51位;2009年荣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成为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119个县市区的综合实力“第一强”。

一、以钢铁主导产业转型为重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打“延伸牌”, 提升产业层次

不失时机地推进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以“高端化、特色化、优质化”为方向,加快“生铁向铸造、粗钢向精品轧材、钢材向深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延伸,4年间实现了“铁变钢、钢变材、材延机械制造”的三步跨越,形成了集“采、选、炼、铸、轧、造”等较完整的钢铁产业链条和18家规模企业簇群,具备了生铁、粗钢、轧材3个2000万吨的钢铁生产规模,全行业固定资产总值逾400亿元,构建了中板、线材、带钢、热卷、特厚板、螺纹钢、H型钢、工角槽、螺旋直缝焊管、轻轨和冷板等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一些产品甚至走在国内前端,如研发生产的“LFS”系列铸造用高纯生铁,改变了我国该产品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2009年,全行业实现产值179亿元,上缴税金18.2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7.4%和全部税收的60%。

走“整合路”,打造产业集群

针对钢铁企业布局分散、各自为战的现状,武安集中时间和精力探索企业整合之路,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于2006年初由13家钢铁企业、1家煤化工企业注册资金14.8亿元,联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民营钢铁企业集团―新武安钢铁集团,在信息共享、原料采购、行业自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目前国内外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步伐加快,武安着眼于集团由松散型迈向紧密型,按照“联合做实、靠大做强”的思路,“一手”实现了集团各子公司名称、报表、印章、原料采购备品备件的“五统一”,并选择2-3家骨干企业优先整合打造集团核心企业,形成集团紧密层;“另一手”坚持眼睛向外,积极推进与河钢、首钢、天铁等省内外大集团联合,进而带动整个钢铁业的产权结构多元化、产品结构高端化、组织结构集团化、布局结构集中化、管理结构现代化、企业分工专业化,完成由“单打独斗”到“群体作战”的转变,为产业集群更好更快发展打基础、创条件。

念“接续经”,加快产业转型

着眼于增强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努力改变钢铁“一业独大”的格局,一方面顺应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出台了《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以铁后延伸铸造、材后延伸机械制造为方向,优先发展精密铸造、通用机械设备制造等4大领域和高速公路护栏、冶金成套设备等12种产品,扶持壮大了科诚重型机床、邯武棉机、宏泰热油泵、银杏交通设施等十多家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形成了年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一方面立足建材、煤炭等传统工业,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要素进行嫁接改造,建材业以新峰水泥为龙头,建成了一条日产3000吨干法熟料生产线,并正在建设两条日产4800吨干法熟料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将形成年产500万吨熟料、1000万吨水泥的能力,成为冀南最大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煤焦行业大力革新生产工艺,加快产品下延步伐,形成了年产焦炭540万吨、煤焦油15万吨、粗苯5.25万吨、硫铵4.71万吨的能力,形成了钢铁、焦化、建材、装备制造等多点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

练“保障功”,创优发展条件

随着钢铁等主导产业的迅猛发展,资源、能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武安在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推进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千方百计开辟多种供给途径。针对水不足,以集蓄雨水为重点,累计投资 2.4亿元,兴建了可蓄水3120万方的大�远水库,对口上、车谷等3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使水库总蓄水能力达到9120万方,并开辟了南鼓山供水第二水源地,兴修了一批矿水利用工程;针对电力缺,投资逾10亿元进行电网改造和电力设施建设,累计建成35千伏以上变电站33座,供电能力翻了15.5倍多;针对用地紧,坚持“红线之外找出路”,积极推进河道滩涂、废弃矿山、荒山荒坡、弃置存量土地等综合开发,2000年以来累计开发整理土地4万余亩,仅投资3.86亿元的南北�河综合开发治理完成后,可新增河道滩涂垫地3万亩。针对原料缺,坚持“眼睛向外”,既发挥武安人在外采矿众多的优势,与省内外资源丰富县缔结友好合作关系,建立国内原材料供应基地,又帮助新武安钢铁集团取得了进出口经营权,组织钢铁企业联合到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料,还积极推进与中国五矿集团的战略合作,依托其采购渠道为我市提供原料,目前全市年需2000余万吨铁矿石中的78%靠市外购进。同时,从2005年开始,武安着手开发建设了曹公泉制造园、崇义铸造园、新峰循环产业园、南�河钢铁工业园和邯武新兴产业园等“五大园区”,并引导项目和企业向园区聚集,为促进产业集群、拉动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平台。

二、坚持三次产业并举,努力培育转型发展的增长点

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以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在巩固扩大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培育出瘦肉型猪、林果、小米、蔬菜等“四大龙型产业”,瘦肉型猪饲养量突破100万头,为河北唯一的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县, 核桃、花椒等干鲜果种植达到15万亩,优质谷子种植25万亩,“武安小米”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力扶持农产品深加工和“农”字头企业发展,建成晶品果业、锦绣果业、仓盛兴粮油工贸等省、邯郸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多,其中晶品果业公司冷轧核桃油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东南亚等。持续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先后培育出智寿源、东寺庄、玉皇山庄、金鹏等集特色种养、休闲采摘、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十大现代农业生态庄园,农业经济日趋活跃。

打造东太行山旅游度假胜地

依托历史文化深厚、自然风光旖旎的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山区农民增收产业重点培育,本着“八百里太行山水、七千年磁山文化――冀南明珠、生态武安”的定位,按照“规划先行、道路先通、多元开发、规范管理”的思路,相继投资15亿元,编制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修建性详规,兴修旅游区道路200公里,开发景区、景点10多个,在全市形成了重点景区旅游环线和生态游、文化游、红色游3条精品旅游线路。随着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2004年武安适时提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以打造品牌、改造景区、完善功能、树立形象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档次和品位,先后建成朝阳沟、京娘湖、东山文化博艺园3家4A景区,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等4个“国”字头品牌,并于2006年成功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全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000万人次,创综合收入超100亿元,成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之一。

打造冀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

依托每年铁、钢、材近3个2000万吨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需求和潜力,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兴建产业园区、加快二三产业剥离、搞好规划服务等措施,力促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发展提速。如在现代物流上,与中远物流、中国五矿、中联钢开展战略合作,实施了中远武安钢铁物流园、新武安钢铁集团物流公司等4个骨干物流项目建设,正在打造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和备品备件等为一体的现代钢铁物流基地;在商务服务上,通过内培外引、规范发展,多方壮大研究、策划、开发、会计、代理等不同领域的中介服务主体;在技术服务上,通过开展技术项目洽谈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实验基地等形式,培育一批人才、项目、技术等服务中介机构;在金融服务上,鼓励国内民营银行和外资机构到武安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构建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竞相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提高。

打造四省交界区商贸服务高地

按照“立足武安、依托邯郸、辐射周边”的定位,借助交通区位优势,积极构筑与邯郸主城区及周边城市的“同城效应”,在河北率先编制了商业网点规划,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汽车、建材、农贸等各类大型专业市场12个,开发特色商业一条街9条,大型商贸、名品名店、超级市场等业态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实施了钢铁大厦暨财富广场、中央商务区、金桥五星级酒店、国贸中心、雅园国际饭店等骨干项目建设,积极引进新世纪、美食林等著名商贸服务企业,打造一批集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娱乐、商务等为一体的高品质综合服务业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40%多。

三、着眼可持续发展,坚持走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之路

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武安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形成了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化工业,但也直接带来了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打造“绿色GDP”,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直是武安人的追求和梦想。特别是近年来,武安把节能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推进钢铁等产业由“地下”向“地上”转移、由“基础原材料”向“基础原材料加工业”的转型,全市铁矿由最多时1000多个减少到目前的100多个,并退出产煤县行列;坚持从源头上削减能耗和污染,近年来仅淘汰落后钢铁产能达600多万吨。从2005年开始,连续实施 “蓝天治理工程”,实施了884个环保治理项目,使城市大气质量不断改善。

不摘黑帽子,就摘官帽子,在节能减排上自断退路

从强化责任抓起,对全市上下各个层面进行了责任、任务、奖惩“三明确”:对市级领导,在成立由市长挂帅的节能减排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又从市政府8名领导成员中抽出4名副市长组成专抓节能减排的推进小组,推进小组严格执行周碰头、月调度、季督查、半年考评、年终考核制度,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实行分包节能减排企业和工程责任制,一项任务包到底,不见成效不脱钩。对部门和乡镇,实行半年问责、年终“一票否决”,两年完不成任务的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引咎辞职。对企业,坚决推行“要么停产,要么减排”,半年完不成既定目标的予以黄牌警告,强制执行差别水、电价,年终完不成任务的处以30万元―300万元的重罚,并实行项目限批、企业停产,企业法人代表不得评优评先、不得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抓投入,上工程,全力为推进节能减排创造条件

仅2008年以来,武安累计投入资金近40亿元,建成了钢铁企业余热余压余气发电、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削减等100多项重点节能减排工程,特别是2008年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10台钢铁烧结机脱硫工程,一时被业界称为“国内烧结机脱硫技术实验基地”。2008年又筹资20多亿元保障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实施。一是财政资金“补”。2008年财政专门预算4500万元,用于落后产能退出补偿。为鼓励企业脱硫,除列支2150万元环保治理专项资金用于脱硫工程外,又追加1000万元市长预备费作为以奖代补资金,并对提前完工且通过验收的企业再加奖50万元。2008年以来,武安财政用于节能减排的投入达近亿元。二是协调金融“贷”。积极组织银企对接,协调驻武金融机构为脱硫企业提供定向信贷1.7亿元,并主动与广发、民生、华夏等非国有银行开展合作,累计帮助企业从银行融资达30多亿元,极大缓解了企业节能减排的资金压力。三是在收费上“缓”。对重点节能减排企业除依法缴税外,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缓收缓缴,使企业资金优先用于节能减排。四是在价格上“调”。严格执行差别水电价政策,对企业淘汰类、政策限制类装备用水、用电,按规定实行加价,以此促进了企业自觉节能减排。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靠发展循环经济谋求出路

针对钢铁、焦化、建材三大传统产业关联度高、耦合性强的特点,专门聘请清华大学编制了《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开展了“工程院士武安行”活动,围绕构建企业内部小循环、行业之间中循环和全市经济大循环“三个循环体系”,积极探索了水体、能量、尾气、固体废弃物4条循环链。钢铁企业普遍推广了闭路循环用水技术,使吨钢平均耗新水降到4吨左右,基本达到了污水“零排放”。利用钢铁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先后建成了50条机制烧结生产线、51座竖炉;利用电厂的余热、焦化厂的余气为城市提供“双气”,使城区供暖面积达到200多万平方米、煤气接入4万多户。利用高炉、转炉、焦炉的余气、余热、余压发电,先后建成发电机组42台,总装机容量326.5兆瓦,年可发电26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70余万吨。先后建成煤矸石砖、矿渣砖等新型建材企业20余家,年利用工业废渣300万吨。特别是去年,武安以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与清华大学合作建立了“武安--清华循环经济研究基地”,今年正在建设总投资超100亿元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

多管齐下,综合监管,让节能减排成为工作常态

从审批、技术、执法、舆论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五位一体”的长效监管机制:一是严格源头监管,严格执行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对高耗能、重污染项目一律不建,对未通过环评、节能评估审查、安全生产审查、土地预审和水资源论证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建。二是实施在线监测,对国控、省控的13家重点企业33个重点部位全部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将在线监测范围扩展到全市所有环保重点企业和废水、废气排放源。三是加强执法监察,坚持日常检查与开展“零点行动”、“凌晨行动”相结合,对环保违法行为给予了罚款、差别水电价、停产整顿等严肃处理。四是狠抓基础监管,指导50家骨干企业配备了能源计量器具,建立了能源统计台帐,聘请专家对20家企业开展了审计,对8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五是开展社会监督,面向社会定期公示节能减排状况,设立了两部24小时有将举报电话,鼓励社会力量对企业能耗与污染排放进行监督。经过不懈努力,2008年武安市在河北省节能减排“双30”综合考核中位居第二,2009年节能减排三项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十一五”控制目标。

四、围绕建设园林城市和宜居武安,着力提升城镇化水平

2003年以来,武安把实施城镇化战略作为加快发展的主体战略,把建设中等城市作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本着“新区现代化、老区古文明,城区园林式、全市生态型”的定位,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提速。到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城市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增至26.5平方公里和22.5万人,先后荣获全国规划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村镇建设先进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等称号,今年2月荣膺“国家园林城市”。

建设彰显“大气”的新兴之城

主城区体量不大、城乡发展不协调,是制约武安城乡快速、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武安坚持以战略意识抓规划,着眼城市长远发展,充分发挥总体规划引领作用,做到大手笔、大视野,编制了人口50万、面积60平方公里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东接、南延、西扩、北拓、中改”的城市发展新思路,并先期以309国道绕城段、旅游专线和西苑大街为骨干,形成城市新外环,率先推动城区战略性西扩南延,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在加快城区“龙头”带动同时,坚持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突出抓好“巩固提高、重点建设、山区改造”三个层次,探索“集体主导、公益开发、村企共建、民建公助、商业运作”五种模式,全面推进新农村、新民居建设,打造出磁山二街、大同兰村、淑村白沙等一大批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破解资金、土地难题上,积极用改革思路、开放理念、创新思维、市场办法找出路,探索出了政府“投”、社会“集”、经营“聚”、银行“融”、开放“引”、向上“争”等多元化筹资渠道,最近首次通过BT形式解决了二环路17.9亿元的资金难题。近三年,全市重点城建工程总投资达165亿元,其中社会投资占80%以上。

建设饱含“底气”的宜居之城

牢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态,着力营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着眼服务城市居民,利学规划布局行政办公区、居民生活区、休闲娱乐区、商业购物区等功能分区,并每年实施一批群众要求强烈、关乎长远发展的城建重点工程,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使城市宜居指数大幅提升。坚持不求宽直求通达,相继完成建设大街、新华大街、中兴路、塔西路、桥西路等20条道路新、改建工程,特别是贯通了跨度超千米的中山大街高架桥,使城区形成了“十纵六横一环”的城市路网。城区道路总长达205公里,人均占有道路面积增至20多平米。大力实施“安居工程”,规范住宅建设,仅近几年建成阳光、科苑、金色花园、银泉花园等标准化、适居化住宅小区70余个,总面积200多万平米。今年又启动了安泰经济适用住房小区和廉租房建设,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米。逐年加大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力度,率先在全省县级市中实现了煤、热“两气”集中供应;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排雨、排污管网;开通公交运营线路13条,并延伸到城郊乡村;城区亮化延伸到大街小巷,亮灯率100%;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城市教育、卫生、电力、通讯等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发展。实行了以城建监察为主的定人定岗定目标“三定”责任制,提高了城市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将城市卫生统一管理覆盖面从主次干道延伸到背街小巷,从重点区域扩展到整个城区,实行实现全天保洁,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卫生,连续六次获河北城市容貌综合整治“新容杯”。

建设体现“洋气”的魅力之城

立足于打造现代新型城市,坚持以旧城改造为途径、建筑为载体、文化为特色,努力增强城市的时代特征和气息,使城市容貌焕然一新。坚持“以拆促建、以建促变”,大力推进旧城拆迁改造。2008年以来,武安以国家政策为依据,坚持拆违、拆临、拆破、拆旧、拆危、拆陋、拆污“七拆”并举,累计完成各类拆迁105万平方米,并按“首先绿化、其次功能、再次建筑”的次序,搞好拆后空间综合改造,从而实现“旧貌换新颜”。坚持面向全国一流设计学院遴选建筑方案,把总投资超200亿元的“一线”、“三区”、“六大节点”、“十大精品工程”打造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同时,面向全国公开优选了中铁24局、中建三局等一批实力强、资质高、业绩优、信誉好的“国”字号特级以上建设单位,承担中山大街高架桥、体育中心等重点建设工程,把一个个经典设计变成一幢幢精美建筑,使经典建筑成为展示武安形象的“城市新名片”。坚持文化要特色。武安县城自隋代定址后再未变迁,城市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特别是宋代舍利塔周围的古城门、城隍庙、古柏等文化遗迹,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武安城市建设的无价之宝。按照“老区古文明”的定位,武安在规划和保护的基础上,突出历史文化主脉,规划了27公顷历史文化街区,修缮了重点古迹,正在启动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开发改造工作。

建设充满“生气”的生态之城

武安处于丘陵地带,同北方多数城市一样,缺树少绿,特别是作为以钢铁等“两高一资”产业为支撑的重化工业城市,打造生态绿色城市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近年来,武安以“城区园林式,全市生态型”为目标,在搞好全市生态“大绿化”的同时,立足于城市“原生态、田园化”,按照“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设计理念,坚持全民义务植树与专业队伍植树、春季绿化与冬季绿化、财政投入与民间投资、城区绿化与乡村绿化、片绿与点绿“五结合”,通过拆违建绿、破硬造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先后将原来散布在城区的丘荒地、水洼地、垃圾沟和拦污坝等改造成了一片片景色怡人、风格迥异的街头公共绿地,高标准完成四环路绿化改造和15条主次干道拆墙透绿工程,建成4个千亩片林、4个主题公园、6个街心公园和5个风景林地建设,构建了东有“东山”、西有“西苑”、南有“�湖”、北有“白鹤”、中有“西岭湖”的精品绿化格局,实现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营造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园林意境。2009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至10.6平方米;2010年跻身“国家园林城市”行列。

五、武安转型发展的启示

武安近年来推进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经验和启示。

比较优势不是永久优势,只有不断地推进转型升级,才能转为持久的竞争优势

资源型城市最初可能依靠资源优势获得发展的比较优势,但由于外部以及内部各方面要素的制约,这种比较优势并不能转化为持久的竞争优势。武安在这方面有着深刻体会,虽然丰富的资源条件让武安“富甲一方”,但钢铁主导产业发展正在经受政策、市场、要素、环境等多方面严峻考验,因此,武安已立足于比较优势,科学谋势,挖掘优势,持续不断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非资源依赖型新兴产业,谋求新的竞争优势。

特色经济不是一元经济,只有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才能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武安上的最大一课,就是县域经济尽管是特色经济,但绝不能搞“一业独大”、“一元支撑”,让全市经济“命系于一业”。基于此,武安正在按“传统产业优质化、接续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多元化、发展方式低碳化、产业布局集约化”的方向和“传统产业抓升级、接续产业抓制造、新兴产业抓平台、一三产业抓龙头”的思路,加快变单 一产业结构为多元化经济结构,努力构建符合本地实际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资源型城市不等于污染型城市,只要潜下心来真正抓环保,就能走出一条节约、清洁、高效发展之路

武安多年来在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循环经济上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生动地告诉我们,资源型城市并不是高耗污染的“代名词”,只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生产与生态、工业与环保的关系,真做环保,做真环保,不仅能够促进传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更能从根本上闯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之路。

转型发展不是单指经济,更重要的是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转型

对资源型城市而言,仅仅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转型。武安近年来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同时,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中等城市,持续不断改善民生,真生实现了经济转型与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与融合,丰富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提高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整体水平。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