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郑保卫
职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观点:
如今,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环境领域,成了综合气候、环境、经济、**和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的问题。正如***主席所指出的,气候变化既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但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
气候传播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对气候变化及其所引发的相关问题的宣传报道,使更多的公众能够了解气候变化的状况、效果及危害,增强气候变化的危机意识,同时,通过报道能及时总结**、媒体及社会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提升**、媒体和社会组织的气候传播力的策略和方法,并努力增强其影响力。
在这次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中,我国媒体积极行动,主动参与,预先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并且注意同**谈判官员、中外NGO组织的配合,以及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实行信息共享,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我国媒体气候报道整体上起步较晚、参与报道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高、**视野不够宽、报道经验不够丰富、**知名度和信誉度不够高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一些新闻媒体在此次重大**会议的报道中,还缺乏主动性和控制力,无法有效掌控话语权和形成影响力。
因此,需要转变传播理念,改进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技巧,扩大传播影响力。
1、精心策划,周密准备
媒体需要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策划报道框架,制定可行性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计划,组织报道。
2、熟识情况,掌握规则
采访气候变化会议需要有很好的专业知识储备,需要了解会议的相关情况,同时要熟悉**气候谈判的相关规则。这样才能在工作中掌握主动。
我国一些媒体专业程度不高,背景知识储备不足,有时不能准确判断情况,作出及时、有效的报道。
3、巧设议题,有效引导
这是掌控话语权,有效引导**的重要方式。我觉得有些媒体在这方面有所欠缺。英国《卫报》发表过一篇文章,指责少数国家劫持了会议,其中包括中国。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我们媒体没有及时提出反驳和质疑。中国媒体为什么就不能站出来说“我也在现场,我也看到了真相”,这就使英国《卫报》这篇文章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4、中**场,**视野
参与**事件报道,记者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和**视野,要站在世界全局的高度来审视各种新闻事件,而不能仅仅站在中国的立场。当然,这种**视野要立足于中国国情,要服务于中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一些媒体满足于单纯报道**的谈判立场及其活动,其采访对象也主要是本国官员及专家学者,只注意反映本国的声音,表达本国的主张。这就使得一些记者观察问题的眼光和视野受到限制,其报道自然也就缺乏**影响力。
其实,在这种**谈判中,媒体需要站在第三方的角度,通过客观的报道呈现出各方的观点,展示全景。这样会更加有利于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也能更加有效地减少**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