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7月几仗没有打好,粟裕心情沉重。他分析几仗得失,认为“七月分兵”以后的作战行动,调动与扯散了敌人,打乱了敌人维持对山东“**进攻”的部署,配合了刘邓大军在鲁西南的战略行动,这是战略上的胜利;但是,有几仗没有达到预定作战目的,打成了消耗仗,付出的代价较多,应该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作为负责战役指挥的指挥员,更应该引咎自责。
7月30日,部队在转移途中,陈毅、粟裕、谭震林发电报给张云逸、饶漱石、黎玉并报****和刘伯承、***,报告已经放弃临朐,同时报告:“我们接连几仗未打好,待检讨后,详细具报。”8月初,华野指挥机关转移到益都地区,陈毅、粟裕、谭震林一起商议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向****写报告。陈毅和谭震林提议,由粟裕起草南麻、临朐战役初步总结的电报稿。粟裕很快就完成了起草工作,从战略指导和战术指导两方面分析了两仗未能打好的原因,以及由此得出的经验教训。8月4日,粟裕把电报稿交给陈、谭审阅。陈、谭都不同意电报稿上的意见,认为在战略指导上没有问题,而是“军事部署上的错误与战术上的不讲究”。
粟裕逝世以后,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了这份电报的手稿。现节录引起争议的部分如下:
陈谭粟报**并华东局:未支
南麻临朐等役,均未打好,影响战局甚大。言念及此,五内如焚。经初步检讨,其主要原因分述如下:
在战略指导上
对整个**前途固可乐观,但对当前战局亦过分乐观,而对蒋顽继续维持其**进攻之判断错误。当顽五军及欧及弥河两岸,虚耗两三天时间,而敌人则控制有桥梁渡口,能将沂河以南之兵力集中南麻,弥河以东之兵力退集临朐城。此为天候之限制。但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对敌人维持其**进攻之判断错误。事实上,当时五军及欧兵团等之西移,并非对付刘邓,而系对付我分出之榘唐叶陶兵团,其全部兵力还是压在山东地区及华野身上,这只能说是敌人**进攻的局部修改。直至临朐撤围,榘唐等与刘邓会合,敌人才有将桂顽转用于兰封之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