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做好事不留名 未必过时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随着“救人求表扬”事件尘埃落定,一种说法似乎也成为定论,即“做好事不留名”已经过时,“求表扬”才是时尚。新浪网上一篇题为《做好事求表扬是时代符号》的博文下结论说:“如今,再大讲做好事不留名的无名**,似乎落下唱高调的嫌疑,而求表扬得奖励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符号。”

在“救人求表扬”引起的争议中,绝大多数参与者都认为“做好事不留名”的要求太高,脱离目前的道德水准;肯定或提倡“救人求表扬”才能鼓励更多的人做好事。而我却担心,这种观点成为一种貌似公认的定论后,做好事的人不是增多了,而是变少了。

做不做好事,怎样做好事,做了好事以后是大张旗鼓的自我宣传,还是隐姓埋名,不事张扬,不一定跟道德有关,倒是更多地与当事人的个性与行事风格有关。如果说,“做好事不留名”作为道德符号已经过时,那么它作为一种低调行事的风格,作为一种不喜抛头露面的个性,是不是也过时了呢?或者说,人的个性也可以区分出过时与不过时两种的吗?

如果说从2010年夏天开始,我们已经进入了“做好事求表扬”的新时代,那些习惯于做好事不留名的人该如何自处呢?继续自己的低调做派呢,已经过时了;也去“求表扬”呢,自己的个性无法接受。本来好事做了就做了,现在还要想一想自己属于哪一种符号,如果属于落后的符号,还可能误导社会,倒不如不做好事,不会误导他人。

扬“做好事求表扬”而抑“拾金不昧”,还来自一种误解,以为做好事不留名,会影响这种**道德品质的传播。就以主张“做好事求表扬”的论者而言,你怎么知道过去的风尚是“做好事不留名”呢?这不正说明“做好事不留名”曾经蔚然成风,这种**道德品质被广为传诵以至流传至今吗?这恰恰说明,“做好事不留名”,毫不影响道德品质的传播。即使不考虑当事人的个性因素,仅仅从道德角度说,“做好事不留名”无所谓过时不过时。“做好事求表扬”作为一种选择,是当事人的自由,应该得到理解。*不可取的,是把两者对立起来,或者硬要分个高下出来。

社会为什么需要道德?我们为什么要关心道德事件?讨论道德问题时,我们又该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道德无非是为了让所有人自由地生活,即在不侵害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做好事的方式,让人的个性获得*大程度的实现。社会越是宽容,人享有的自由越多,人的行善意愿就越强。给人的善行划分等级的做法,用心虽好,但效果可能相反。戎国强 本报*席评论员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