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赞登封观星台:这就是中国的诺贝尔!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孙义燧院士参观了观星台,激动不已。

昨天中午,刚刚入选世遗名录的登封观星台,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文学家孙义燧。

白发苍苍的老院士,身板挺直,思维敏捷,谈吐幽默深邃。

炎炎烈日下,老先生健步如飞。 轻轻抚摸着青石板铺就的“量天尺”,他不由得赞叹:“太了不起了!”

看观星台、谈古代天文学,他激动地说:“都说中国人得不了诺贝尔奖。看看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吧,这就是中国的诺贝尔!”

“世界天文界,没有人不知道观星台”

距登封市12公里的告成镇,700年间,古老的观星台静静矗立。

这几天,观星台开始绽放“异彩”。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细心的读者会发现,8处11项历史建筑里,打头阵的正是建于元代的观星台。就是在这里,郭守敬“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编制了《授时历》。而这部历法,比罗马教皇制定的格里高里历早了300年;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相比,相差仅有26秒……本届世遗大会上,**们建议“一座观星台就能入世遗”。

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界,孙义燧大名鼎鼎。这位74岁的老天文学家,是清代**大学问家和大教育家孙诒让的曾孙。因在天体力学基础理论研究上的突出成就,1997年就被选为中科院院士。

昨天,顶着高温,孙院士赶赴登封――他是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邀请来到郑州,为该基金在郑州举办的一个全国中学生数学夏令营授课。得知登封“天地之中”申遗成功的消息,他在老友、原郑州大学校长曹策问的陪同下赶赴登封,不看少林寺、不看中岳庙,他*想看的“世遗”建筑是观星台。

时近中午,蓝天白云映衬下,古老的观星台更显高大雄伟。虽是**次“谋面”,孙院士对观星台毫不陌生:“世界天文学界,没有人不知道观星台。”抬头观望,他不由得激动起来:“这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

会善寺里,寻找僧一行的足迹

嵩山积翠峰下,林深谷幽,树木葱郁。登封8处世遗建筑群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会善寺,名声不算大,但寺内现存的元代建筑是当时*典型、*珍贵的代表。

匆匆吃完午饭,顾不上休息,孙院士又赶往会善寺。明代的弥勒佛像笑容依然,建于元代的大雄宝殿里,元代的石柱、木梁保持着原貌……踏入安静的会善寺,如同来到一个世外静地。

然而*吸引孙院士的,是高僧一行和尚。这位唐代大天文学家,修订的《大衍历》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历法;他发起和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活动,相当准确地提供了地球子午线一度弧的长度,是世界上大规模测量子午线的开端。

一行当年就在会善寺出家修行。踏进保存至今的僧院,站在一行和尚打坐修禅的窑洞“禅窟”内,孙院士默不作声,久久伫立,仿佛在隔着时空与这位古代天文学家对话……

“这里是*好的爱国主义、科普教育基地”

“我们的老祖宗了不起。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一路走,一路看,孙院士一路感叹。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位科学家眼里,有着别样的风采。

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长长的“量天尺”,石板上还有用来测水平的水道;可观日影的日晷、可肉眼看日食的仰仪;一行当年**的天文测量工具“复矩”,其原理至今仍在运用……每座建筑、每件文物都在无言证实着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科技能力。

“当时,郭守敬用的是手工计算,我们今天用的是大型计算机,真难以想象。”孙院士说,“我们的古代天文学历史,**辉煌,****!”

他还举例,现代天文学观测到,有的大质量恒星突然“暴死”,先是亮度成千上万倍地增强,而后又消失,人们将它们命名为“超新星”。而查阅中国古代天文观测记录,“超新星”就是我们老祖宗记载过的“客星”。我国古人,对此早有详细、准确的记录……这些例子,不胜枚举。

高大的观星台台体上,不仅有当年日寇炮轰留下的弹痕,还有许多地方已开始出现脱落、风化的痕迹。孙院士向陪同的登封市文物部门负责人建议,这些**一定要好好保护,“不然我们会愧对老祖宗”。在会善寺,他建议,可以制作“复矩”的模型,让游客动手操作,“要有更多的互动内容,让科学和游客尤其是青少年亲近”。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是*好的爱国主义基地,是*好的科普教育基地。”孙院士殷切寄语。

□*席记者 路红 实习生 杨逸歌 文

记者 许俊文 图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