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评级业须防本末倒置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文/田辉

后危机时代,在社会各方对金融业展开全面反思的过程中,信用评级业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仅被视为危机推波助澜的源头之一,也成为加强监管的重要对象,改革呼声高涨。

不过,当前**似乎存在一种偏差,即过分关注如何打破美国三大评级机构的垄断地位、提高民族评级机构的**话语权,而较少眼光向内,追根溯源,将健全发展国内债券市场作为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自身规范发展的起点。这不免有本末倒置之嫌。

信用评级与债权市场发展固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前提条件*先是债权市场的发展。只有在本土债权市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信用评级行业才能充分展示其影响金融定价权的*特作用,并进而成为国家强化其**金融竞争力的重要支持力量。美国的经验恰巧证明了这个逻辑,即本土债券市场的发展壮大带来的对信用评级的充分需求,是标普、穆迪和惠誉发展壮大继而“走出去”并垄断**市场的基石。

目前中国信用评级机构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都直接与国内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有关。

其一,债券市场规模小,限制了评级业务的有效需求。

2009年中国企业债券市场规模占GDP的比重仅为7.21%,远低于2008年美国市场43.5%的水平。由于国内需评级的债券品种较少,业务量小,即使是创年度发债规模纪录的2009年,全年发行的需要评级的债券也仅为731只,这种情况决定了中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但一直发展较为缓慢。

目前,国内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法人机构数量过百,但评级专业人员仅数千人,且经营状况并不理想。2009年在央行备案的80家信用评级机构中,有30家亏损,亏损面达到37.5%。除了联合资信、中诚信**、大公**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外,评级机构普遍规模较小。

此外,目前评级机构市场地位依然较弱,在与债券发行人和其他相关中介机构的合作中,往往处于弱势。据统计,在债券**中,评级机构评级费用约占债券总**费用的0.42%,所占比例很低,一般是债券发行所有中介机构中收费*低的。

其二,多重监管,市场割裂。

多重监管引发了信用评级业的许多问题,如“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增加了监管成本,降低了监管效率;不同部门监管标准之间的差异直接加大了评级机构适应监管的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等。

有鉴于此,当前中国信用评级业面临的*大挑战在于如何培源固本,由大力健全发展国内债券市场入手,带动国内评级机构的规范发展,从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为此,必须要理顺监管体系,改善相关制度,对国内评级市场进行系统的整合。

*先,应扩大评级市场有效需求。逐步放松债券发行和交易管制,丰富债券发行主体,加快推进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尤其要加快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发展,以便提升评级的有效需求。

其次,建立统一监管体系。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互通和互联的趋势下,不断加强、统一的债券市场势必形成,应尽快改变当前多头监管的混乱现状,明确评级机构的归口监管部门,实行信用评级行业的统一集中监管。

再次,可以考虑建立“双评级+双公开”制度。应借鉴国外评级业的经验,对同一发行主体,由国内具有相应业务资格的两家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并同时发布评级报告和结果。

*后,加强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机制、规范从业资格许可、建立合理有效的评级质量检验机制等,促进和规范评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