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推进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化--宁国市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探索与实践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进入21世纪,绿色发展已成为人类发展的重要主题。所谓绿色发展就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相协调,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作为一种更具前瞻性、世界性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面临着许多有待开拓的领域,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探索、实践。近年来,地处皖东南的宁国市,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宁国市建设 “生态文明之城”的背景分析

城市定位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宁国市经过专家评审、集思广益,充分认识市情,认真分析生态立市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决定把建设生态文明之城作为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城市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主要优势

1、山青水秀的自然生态优势独特

宁国自然山水环境得天独厚,其最宝贵的资源是自然山水,最重要的资本是自然山水,最大的后发优势也是自然山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5%,素有“长三角绿色氧吧”之称。境内拥有峰岭地貌的天下奇观青龙湖,西津、东津、中津三条河流穿城而过,形成独特的皖南湿地景致;有北亚热带东北部最后一片原始森林板桥自然保护区,现存地球上濒临灭绝的防癌治癌珍稀树种,素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的3000亩天然红豆杉群落。

2、率先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良好

1995年,宁国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0年以来,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各县领先位次,被评为“2008年度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4.9亿元,增长17.6%;完成财政收入15.2亿元,增长21.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9.5亿元,增长47.8%。2009年度进入“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并作为中部地区唯一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作典型发言。近年来,宁国市还先后获得“全国科技示范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安徽省园林城市”、安徽省农村卫生示范县”和浙商、粤商最佳投资城市等荣誉。

3、开放创新的生态文化氛围浓郁

宁国早在东汉建安13年置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宁国是个移民城市,“土著少,客藉多,五方杂居,风俗不一”。历史的变迁,移民迁徙垦荒生息,儒释道文化、江南文化、徽文化、移民文化、西方文化、浙商文化等交融积淀共同形成了宁国的文脉,造就了宁国“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多元开放创新的文化氛围,体现了宁国人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内容。

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要素制约

1、经济总量偏小

宁国与发达地区先进城市相比存在不同差距。从经济指标上看,宁国在安徽县域范围虽然处于前列位置,但与江浙地区发达县市相比,无论是GDP、财政收入总量、城镇化率、工农业增加值比重,差距仍然较大。

2、产业层次较低

当前,宁国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多为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有限、经济效益还不高,新兴产业尚在培育之中。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普遍存在着加工制造中间环节强、研发和物流两头弱的问题,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规模不大,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仍不高,企业发展后劲以及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3、环保压力初现

宁国是一个山区县级市,发展空间较为有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染等问题。部分企业治理污染的设施、措施未到位或运行不正常,节能减排形势较为严峻。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乡镇、农村地区比较滞后。这些都给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主要机遇

1、经济跨越的时空机遇。

一是交通建设的机遇。随着千秋关隧道的建成通车,宣宁、宁绩、宁千高速的开工建设,皖赣铁路的扩能改造和既有线城区段的西迁,京福铁路的全线贯通以及直升机场的规划建设,届时宁国到南京禄口机场、杭州萧山机场均不到1个半小时车程,到上海虹桥和浦东机场只要2个半小时,到杭州市区只需70分钟。大交通的变化使宁国成为“杭州的近邻,上海的远郊”,并将逐步使宁国的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是产业转移的机遇。宁国处于泛长三角地区,是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的出台和安徽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为宁国大规模、高层次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和资本转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是转型升级的机遇。在经历金融危机严峻挑战后,我国正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减排的力度,这势必并已经对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倒逼”,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重新“洗牌”。宁国凭借区位、资源、相关产业和政策等优势,在新一轮宏观结构调整中必将赢得更大发展空间。

2、低碳时代的后发机遇

从世界新能源革命和应对气候变化趋势来看,全球正在进入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转型升级期。国际国内宏观形势为宁国利用生态优势和碳汇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增长,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带来了新的机遇。

3、先行先试的改革机遇

目前,宁国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区、全省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已通过省政府正式审批,被列为“全省统筹城乡土地综合改革试点县市”。宁国港口生态工业园也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宁国还提出了建设“安徽县域科学发展试验田”的战略构想。安徽省委、省政府将制定支持“试验田”建设的政策措施,力争为全省县域发展创造新鲜经验。

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面临的挑战

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难度加大

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其回馈效应是隐性的、渐进的,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宁国经济总量基数小,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无疑是最直接、最迫切、最实现的问题。面对发展的压力,部分地区和企业一定程度上不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可能造成某种程度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宁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

2、区域经济竞争与生态经济发展存在错位。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各地竞相发展,追赶跨越的步伐不断加快。宁国要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影响,只能严格选资,选择发展门槛较高的先进高端产业,放弃消耗资源多、产生污染大的传统产业,这势必增加了发展的艰巨性,在一定时期会影响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3、现行考评体系与生态文明指标存在反差。目前各级的经济考核评价体系中,虽然已经注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但仍主要侧重于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考核。因而,在考核的导向上,对宁国建设生态文明之城有一定的影响。宁国走生态文明的路子,目前还要承担相应的压力。

总的看,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宁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将生态文明城市作为宁国的城市定位和战略发展方向,可形成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后来者居上的发展态势。为此,宁国决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选择适合宁国实际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以生态文明建设为重心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

从城市视觉形象定位为:“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

宁国的面积24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与卢森堡相当相似,从市区――到乡村――去田园――上山林,繁华雅致的都市风情、江南诗韵的田园风光、宛如仙境的世外桃源相兼相容,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东方卢森堡,梦中桃花源”的优美画卷。宁国借用卢森堡在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桃花源在东方文化的美誉度和亲和力,来塑造城市视觉形象,目的就是在城市名片上给人以强烈震撼和冲击,形成深刻印象。

从城市目标理念定位为:“自然山水,生态、度假的创业之地”

主要从人居、文化和产业三个层面进行科学定位。即:按照“自然山水,生态、度假的创业之地”的定位,打造生态环保型的人居城市;按照“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繁荣之地”的定位,打造开放创新型的文化城市;按照“特色产业,研发、经营的总部之地”的定位,打造先进高端型的产业城市。

从城市行为价值定位为:“打造创新型城市,构建企业家社会,培育文明市民”

按照“三年强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新跨越”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到2011年,在安徽省各县市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3年,率先达到苏浙中等发达县市水平;到2018年,在安徽各县市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成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小城市。

三、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主要成果

形成了相融的自然生态按照“自然山水,生态、度假的创业之地”城市人居定位要求,以创建“全国生态市”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为载体,努力形成“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的良好局面。

1、生态建设得到加强

坚持“生态优先”,制定以生态功能区、水系源头区、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维护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强化森林植被“润肺”功能、湿地“强肾”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免疫”功能,建设风景林地、社区绿地和沿城乡骨干道路、城市街道和水系分布的绿色长廊,推动生态环境由绿化向生态化、艺术化、美观化提升,彰显“自然山水在城中,城在自然山水中”的生态城市形态。

2、生态环境得到治理

以“节能洁净、高端高效”为目标,培育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积极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打造“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推广应用新型生态节能农村住宅和清洁能源,全力推进省道和县乡公路沿线集中整治,探索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着力形成风格各异的优美小镇、功能齐全的和谐社区、充满格调的家庭庭院。

目前,宁国森林等绿色植物覆盖率达到了85%,森林覆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5个百分点。宁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9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以上。“十一五”以来,创建了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个省级生态村。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

形成了开放的文化生态

按照“多元文化,相融、共生的繁荣之地”的城市文化定位要求,加快实现文化与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1、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宁国文化形态――多元文化

宁国是江南著名古邑,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南宋大慧禅师定光佛宁国人宗杲,首创“看话禅”,对佛教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在宁国西北部嵩山的活动遗址在《宁国县志》中被称为“洪崖仙迹”;孔子南下吴国途经宁国仙霞时曾一路讲学,建有孔夫关、孔子井、夫子巷。宁国的江南商埠文化、徽商文化和苏商浙商文化相融相承。宁国与“红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宁国市以建设皖南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心为目标,深度开发儒释道文化,努力把宁国建成“养生灵修的天堂,和谐创业的乐土”。

2、塑造了新时代宁国人文精神――翠竹精神

宁国是“中国元竹之乡”、“中国竹子之乡”。宁国坚持把多元、移民文化传承的“豁达包容、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精神与“拼搏创新、艰苦创业、争先创优”的宁国人文精神结合起来,塑造了宁国“翠竹精神”。“翠竹精神” 凝聚了宁国人勇破勇立的拼搏创新精神、自信自强的艰苦创业精神、竞风竞节的争先创优精神,是对宁国人文精神的高度总结和概括。

3、打造了宁国城市名片――品牌城市

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为主的知识经济,举办“山核桃节”、“元竹节”、“欢乐中国行―魅力宁国”等活动,有效地运作城市文化资本,打响“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中国耐磨铸件之都”、“中国汽车橡胶零部件基地”等品牌,扩大宁国对外知名度,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形成了高效的经济生态

按照“特色产业,研发、经营的总部之地”城市产业定位要求,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着力构建以先进高端产业为主导,以健康休闲产业为重点,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经济生态产业体系。

1、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耐磨铸件、电子电器三大产业集群,提升“中国耐磨铸件之都”对外影响力,积极打造全国汽车橡胶零部件生产基地和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的产业品牌。大力发展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及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全市耐磨铸件、汽车橡胶密封件、电子元器件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1%、30%和30%。

2、以健康休闲为主的“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围绕宁国农业主导产业,积极争创“中国有机农业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努力建设全国最知名的有机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目前,全市有102个农产品通过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推动商务度假、休闲养生、观光体验等相关产品联动发展,加快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恩龙世界木屋村群落、五星级宾馆等建设,着力打造“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

3、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

坚持培育内源与引进外源并举,鼓励内资骨干企业以宁国为总部拓展国内外业务,发展融研发、经营为一体和主要功能的区域性总部经济。着力打造现代金融企业聚集区和现代物流配送集散区,努力实现“以总部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繁荣促进整个产业经济发展”的目标。目前,宁国已成为安徽省唯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被列入全省县域银行业金融服务创新试点市。

4、对外开放全面扩大

围绕打造“有机绿色农产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休闲度假基地”,确定了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北京五个重点招商区域,突出“大好高”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积极引进世界500强等跨国企业、龙头企业来宁国投资。2004年以来,引资额连续6年增长20%以上;到位资金由2004年的10.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96.3亿元。

5、企业“二次创业”持续推进

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民营赶超”战略,在安徽省县级率先成立了金融上市办,积极落实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和强力推进企业上市等政策措施,支持骨干企业上市融资、与国内外同行业龙头企业嫁接重组。目前,中鼎股份、江南化工等企业已成功上市,司尔特肥业、太阳禽业今年有望在国内A股和海外上市。同时,拥有34家上市后备企业。飞达集团与“世界500强”爱普科斯公司合资合作,耐火材料公司、凤形集团、华普建材、新马耐磨与中国建材集团合作重组,走出了一条具有宁国特色的企业“二次创业”发展之路。

形成了协同的政治生态

1、树立“五观”心态

树立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诚实观;领导开明、干部开明、政策开明的开放观;对同事有真情、对群众有感情、对工作有激情的情感观;勇破勇立、拼搏创新,自信自强、艰苦创业,竞风竞节、争先创优的“翠竹”精神观;工作着是美丽的、事业着是幸福的、合作着是愉快的工作观。

2、争做“五型”干部

大兴执政为民、爱岗敬业之风,争做一名敬业型干部;大兴学以致用、调查研究之风,争做一名学习型干部;大兴破解难题、改革创新之风,争做一名创新型干部;大兴真抓实干、高效快捷之风,争做一名实绩型干部;大兴用权为公、廉洁自律之风,争做一名清正型干部。

3、坚持“五干”

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积极主动地干;大力弘扬拼搏奉献精神,抢先提速地干;从小处着手、在细处着力,认真细致地干;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科学有效地干;做到思想上互相沟通,人格上互相尊重,大局上互相补台,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关心,齐心协力地干。

4、做到“五先”

凡是要求群众做到的,干部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领导干部做到的,市四大班子领导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市四大班子领导做到的,市委常委必须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市委常委做到的,市委书记必须首先做到。通过市委常委率先垂范,充分发挥市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班子和衷共济、齐抓共管的政治生态,带领全市人民投身于“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实践。

形成了和谐的社会生态

1、打造创新型城市

围绕建设安徽省唯一的县域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大力推进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教队伍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全市80%以上规模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现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省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8家。有企业科研机构62家,其中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5个。全市专利申请增长率、年万人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比例均居全省前列。2005年-2010年,连续六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

2、构建企业家社会

大力弘扬“开放创新、合作共赢”的企业家精神,坚持以企业为中心,实行会见企业家制度,建立慰问企业家和科技专家制度,完善“宁国发展功勋”评比办法,并对社会贡献突出的企业家,通过设立光荣榜等多种形式予以宣扬和纪念。引导全市上下理解企业家的甘苦,支持企业家的创造,宽容企业家的失误,肯定企业家的贡献,着力营造尊重创业、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政府与有实力的企业家共同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带动更多人创业就业和增加财产性收入,全面掀起“群众创家业、干部创事业、企业创产业”的热潮。

3 、培育文明化市民

以争创“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为龙头,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创建、“感动宁国十佳人物”等群众性评选、“家庭美德进万家”、“爱我宁国、树我形象、建我家乡”等活动,着力培育学习知识型、诚信道德型、家庭和睦型、致富创业型和环境保护型“五型”市民,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眼界、有知识、有能力、有创造的新时期宁国人。

四、宁国市建设生态文明之城的有力措施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创新科学发展思路

围绕建设生态城市大目标,组织开展“头脑风暴”活动,团体协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大力实施“开放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创新活市、和谐安市”五大战略。

1、开放兴市

大力实施融入全球化的大开放发展战略,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先行区。按照“面向国际化、接轨大上海、参与长三角分工”的总体思路,着力把宁国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有机绿色农产品、先进制造业和休闲度假三大基地。在招商引资上更加突出选资补链、突出新兴产业、突出科技创新,着力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宁国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港口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把宁国的区位优势尽快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2、工业强市

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大产业发展战略,建设县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以宁国被列为“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点县市”为契机,按照“主攻二产、加快三产、提升一产”思路,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突出发展信息服务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生态立市

大力实施森林景观化的大生态发展战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按照“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城市乡村互动”的原则,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方面,坚持“生态优先”,强化森林植被的生态功能,推动自然环境由绿化向生态化、艺术化、美观化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建设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全省生态村为抓手,积极治理工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提升城镇、社区和庭院的生态环境建设水平。

4、创新活市

实施学习知识化的大促进发展战略,建设全省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把经济发展逐渐从基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的传统模式,转向基于和依赖于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新型模式。2009年4月,安徽省政府已批准宁国为全省县域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宁国正以提升全民学习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为主抓手,全面打造创新型城市。

5、和谐安市

大力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大和谐发展战略,建设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精心组织实施民生工程,重点解决农村五保应保尽保、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等现实问题,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精神文明创建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以规划为龙头,不断完善科学发展布局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的要求,修订完善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总体规划,制定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详细类规划。加强总规、控规、详规各类规划之间相互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在规划执行上严谨到位,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委员会作用,把市规划局升格为政府直属机构并下设五个规划分局,坚持“全市一盘棋、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不断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1、建立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体制机制,调整区域结构

根据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环境承载、产业基础等条件,以建立与空间布局相配套的行政管理体制为切入点,将全市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区、高新产业区和商务文化区,确定了以城市主城区为核心,南山河沥高新技术园区、港口生态工业园区、青龙湾原生态旅游度假区为支撑的“一核三聚”承接产业转移总体布局。同时形成青龙湾+东湖湿地公园+滨江新城为主体,城市与生态景区紧密融合的的区域格局。按照国际上发达国家通行的生态功能区划分标准,南山河沥高新技术园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港口生态工业园规划面积为55平方公里,加上已有的工业集中区,全市工业发展的总体空间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内,基本可以满足宁国未来工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推进行政资源优化整合,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以此带动全市主体功能区发展格局的形成。

2、建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调整产业结构

一是建立产业发展导向机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等手段,对鼓励类产业从财税政策、项目准入、土地供应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对限制类产业,严格控制其规模扩张,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和搬迁异地集中治理;制定地方补贴和奖励政策,建立淘汰产业退出机制。二是建立优化产业布局的协调机制。积极探索发展“飞地经济”、合作办园等园区发展新模式,建立企业、项目在市内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着力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发展格局。三是建立企业转型升级的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鼓励企业加快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和对外合作步伐。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扶持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

3、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调整城乡结构

一是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按照“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美丽乡村”创评、小城镇建设试点等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形成一批风格各异的优美乡村。二是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增长计划,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高起点建设一批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逐步增加农民经营性、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三是建立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重点在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布局一体化、配套设施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在全省率先推行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轨运行制度,进一步完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制度、大病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制度,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4、建立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调整要素结构

一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把财政投入积极向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开发区建设、重点项目倾斜,同时着力打造现代金融企业聚集区。二是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以开展“全省统筹城乡土地综合改革试点县市”活动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和征地制度改革,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努力为加快发展拓展用地空间。三是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制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重点引进学术技术带头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完善覆盖市、乡、村三级就业服务机构和网络,着力破解“用工难”问题。

5、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调整社会结构

一是探索节能减排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健全新建项目准入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综合运用价格、收费、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积极争创低碳城市。二是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建设与保护机制。按照“受益者补偿”原则,探索建立与生态保护挂钩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强化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激励和制约,加大环境执法检查和考核评估力度。2006年以来拒批骨胶生产、小化工、铅氧蓄电池、含氰电镀等污染项目116个;关停造纸、选矿等高排放企业12家,取缔非法小电镀生产线5条、非法小化工生产线2条。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