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杨凌:科技为中国粮食安全护航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1996年8月30日,时任***副总理***来到位于陕西中部的杨陵镇。彼时这个偏僻而贫瘠的小乡镇聚集着十所农科院校,**了大量科研成果,但人才流失严重。在***的倡导下,1997年7月全国**的农业高***产业**区在此成立。截至目前,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主体的国家杨凌农业高***产业**区已在全国16个省区设立起151个科技****基地,每年仅科技**产生的效益就达60亿元左右,年均5000余万农民受益。2009年7月29日杨凌**区成立十二周年之际,国家杨凌农业高***产业**区党工委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张光强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讲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科乡”到中国农业“硅谷”的华丽蜕变。

杨凌:科技为中国粮食安全护航

走进杨凌**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后稷的雕塑。据《史记》记载,4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这里由此被称为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到上世纪90年代,在杨陵镇这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方面10所教育科研单位,近5000名农业科教人才。陕西省政府一直有心将这座小镇建成一个开发区,但遇到的困难却比预料中大得多。

“杨凌是地球上能留下痕迹的事业”

1996年,时任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的张光强奉命到杨陵镇调研,眼前的景象令他至今难忘,全镇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没有一家像样的医院、中小学或商店,最好的酒店连被子都是潮的;管网和排污渠道都没有铺设,全镇的财政年收入刚过1000万元。由于医疗条件不好,著名的小麦育种学家、中科院院士赵洪璋在1994年因突发心脏病不治而亡。一位硕士研究生的夫人在医院难产死亡。艰难的环境使得大量科研人才从杨陵流失了。

1996年8月30日,时任***副总理***到杨陵视察后,感慨万千。他说没想到这个小乡镇竟然聚集了这么多的科研人才,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当时中国黄淮主产麦区数十年中有6个大的换代品种,其中有4个是杨凌的科技人员培育出来的,占据了中国小麦育种的大“半壁江山”。更令他感喟的是如此宝贵的人才资源却未能有效利用。***在视察结束后对陕西高层说,“我们要用大的科教体制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杨陵为整个干旱半干旱地区提供科技服务的问题,让数以亿计的农民因此受益。如果你们有意,我愿意推动。”“这句话改变了杨陵。”张光强回忆说。

奉命提出建设新杨陵的规划方案时,张光强刚过完45岁的生日。他坦言最初一直想逃避,原因是要在这个落后的小乡镇建设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实在太难了。最终时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的一句话说服了他,“程省长说,干吧,杨凌是地球上能留下痕迹的事业。”

1997年3月25日,***发文同意设立“杨陵农业高***产业**区”。改叫“**区”,则是时任***总理李鹏提出,这样称呼更符合农业技术的特性。同时,经时任陕西省副省长范肖梅与副秘书长张光强商量提出,陕西省政府最终决定将杨陵改名为“杨凌”,寓意“壮志凌云”、“奋发腾飞”。4月5日,在首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上,杨凌国家级农业高***产业**区以独立展台首次亮相,轰动全国。

“建设杨凌,是为了走出杨凌”建设,是杨凌**区面临的最急迫的课题。1997年7月29日杨凌举行成立大会,国家14个部委的部长出席,那一天,***坐车在杨凌视察。张光强回忆说,“当时汽车经过途中尘土漫天,在河堤旁,我们拿了一张规划图,面对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提出杨凌要做到十个**,包括改变城市面貌,搞安居工程,进行科教体制改革,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问题进行集中科研等。”

“建设杨凌,是为了走出杨凌”,十余年来,张光强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杨凌的科技成果带动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脱贫致富。1998年,张光强一班人在杨凌提出科技兴农,用了10年的时间使得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1396元增长到2008年的4999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首先解决了**区“灯下黑”的问题。

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模式难以发挥效果,受美国农业**方式的启发,2004年以来,张光强和他在大学的搭档――校长孙武学,开始主持并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模式。具体的办法是政府在地方主导产业上进行推动,建立相对稳定的试验基地,农业大学组织专家团队,将技术集成带到基地,带动 基层农业技术力量一起,“做给农民看,教给农民干”。目前,杨凌**区管委会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先后在陕西、新疆、黑龙江等16个省区建设起****基地151个、“专家大院”37个,支持数百名科技人员每年一半以上时间在田间地头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通过13年的努力,一年一届的杨凌农业高***产业博览会已成为中国最知名的农业科技展会和国际农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5000余万农民直接受益于杨凌**区的科技****模式和平台,年科技****效益达60多亿元。

科技**贡献粮食安全

“现在的杨凌有点当年的‘大跃进’的感觉。”张光强笑着对记者说,杨凌正在投资9.5亿元,建设占地8.3万亩的现代农业**园,包括现代化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园、科技探索园、农业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园区。园区将引进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成为中国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科技**是杨凌永恒的责任,建设具有辐射带动和**效应的国际知名现代农业**园,就是为中国农民打造更好的科技**平台。”张光强说。

农业科技的****,是国家赋予杨凌的特殊使命。2004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杨凌视察时,对杨凌“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模式表示了高度肯定。他要求杨凌要充分发挥农科教基地的优势和农业科技**区的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对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巨大推动作用,为推进中国农业高***产业化作出贡献。

近年来中国小麦面积缩减到约3.8亿亩,杨凌培育的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小麦品种,开创了中国小麦远缘杂交大面积**的先例,其衍生品种达79个,**面积达3亿多亩。杨凌选育的肉牛优良品种秦川牛已**到20多个省份,是目前在全国**的**黄牛新品种。同时,杨凌一直在开发利用微生物技术,用于鸡、猪、牛、羊畜禽品种的培育,不断涌现的农业科技将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张光强对记者表示,中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短缺,生态薄弱,粮食危机始终是悬在13亿中国人头上的一把剑。杨凌今后有能力通过科技创新和****,为中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