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三“院长级”学者共谈“世博影响”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上海交通大学三位曾任或现任学院或研究院院长、研究领域各不相同的****学者,近日分别就上海世博会展示出的世博精神现象,以及它对“后世博”时代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力,做了各自的解读。记者摘要汇集如下――

上海世博局****、经济管理学者王方华:

世博给转型期的中国一个支点

“世博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支点,给中国和世界带来*大的推动力。”上海世博局****、上海交大校长**顾问、原安泰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教授说。他表示,回顾历届世博会,举办国多半恰处在特殊的变革期。世博会的举办对当地社会、经济、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同,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中国正处在重要经济转型期,**经济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中国原本的生产方式受到了挑战,必须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走到依靠知识、技术的道路上,而上海世博会则很好地展示了世界各国应对新经济环境的方式方法。其次,上海处在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过渡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矛盾冲突期,很多问题集中暴露,世博会则提供了一个精神文化层面上转变的契机。

上海世博会究竟能“管”多少年?王方华教授分析说:就上海的地区经济而言,世博会的直接经济影响至少将持续三到五年;对上海周边地区如长三角、长江流域的经济辐射力度约能保持10年。从世博会提升上海显示度、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上海**大都市形象方面看,至少会影响20年。但6个月的世博会对于人们精神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则可达到60年。

世博会期间,游客秩序渐入佳境,从起初乱插队现象频现至单日103万游客井然有序,“学会排队等虽是小事,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会逐步帮助人们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纪律、根据社会客观要求调整自身行为。”王方华认为,乐于帮助他人的“小白菜”现象,加上来自世界各地文化在世博园的交融激荡,将孕育、催生出新的海派文化。

世博****组在走访若干历届世博会举办地、访问当年世博会的参观者后发现:观博20年之后,86%的受访者表示,世博会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各种高科技展品,而是与人文、人际交往有关的事件。比如当初在园区摔跤后受人帮助、皮夹掉了后得以归还等等。由此可见,世博会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是人文精神、是人际间的交流和感情的碰撞。

王方华认为,这对转型期的上海乃至中国具有启示意义:“应该进一步张扬世博会中显示出来的种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尤其是那种处在萌芽状态的新的社会文化,它们产生的影响或许远不止60年。”以此而论。世博会将如上海开埠、五口通商、建**业等影响重大事件一样,对上海、对海派文化与城市精神,影响深远。

王方华说,在经济方面,世博前期的投入、运营期间的收入以及后世博时代的经济推动力,都能给上海、中国的GDP带来可观的增长,但是世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

很多省市组团来看上海世博会,亦“看”亦“学”,看到了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交通运营系统、经济管理方向等。“对于世博会上看到的新成果,不应照搬着学,而应该对未来生活追求有自己的理念。”王教授提醒。

凯原法学院院长季卫东教授:

从世博小事管窥中国法制建设方向

世博会使上海的志愿者人数达到了**规模,也使为公益做贡献的精神发扬到了**高度。季卫东认为,这意味着秩序原理的某种本质性变化,公共物品的供应趋于多样化,市民自治的条件更加成熟。他把世博园区的各种新生事物理解为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

“志愿者精神与原来片面强调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不同,也昭示了中国未来法制发展的方向。”季教授说,今年是世博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年,还是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之年。今后中国的法制建设应该立足于市民社会,立足于“小白菜”式的自治活动,立足于世博园区交换徽章那样的自发的契约关系,立足于个人维护自己权利的行为。

未来30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的发展道路要如何走?季卫东教授举了世博会试运行时的见闻加以形象说明:“人们排队进入场馆的时候,接近安检机的那段隔栏很窄,并且拐了好几道弯,外围场地却很宽,只要人流一多,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类似钱塘潮的形成机制一样。”主办方随即改变设计方案,正式开园后排队秩序迅速改观,其中体现的开放式、不断更新完善的管理方式或者学习型组织,正是世博会留下的宝贵财富。

“世博会让我们学会,要用更富有前瞻性的眼光去审视、量度中国社会的发展。”季教授强调道,“随着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去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现有条件,很容易诱发不必要的冲突与危机,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而用实践来检验并及时调整的开放式管理理念,将是未来中国社会顺利发展的关键。

“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梦的体现,那是中国人百年来预言自我实现的进程。下一个百年梦想,是建立和完善一个真正符合公平正义、让人民都能安居乐业的民主法制国家。”显然,这是一位法学家的后世博时代“中国梦”。

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杰:

关于教育与创新的思考

上海世博会让“碳排放”、“新能源”变成了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热词。李杰教授认为,世博会是*能将知识普及化的场所。世博会上展示和使用的东西,让人们看到未来的可能性,时常感慨“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的”。让高科技变成每个人都能理解、都能憧憬的现实,让人们的精神和想象力脱离现实的束缚,展示社会对未来的期望和即将遇到的挑战,把已知的技术嵌入未来,为未来社会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可能性――这也是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李杰教授认为,认识理解上的改变,就可能带来消费形态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终带来文化、经济甚至产业实体的转变。从历史上世博会的影响看,这可能是其*大的作用,也是其承延至今的原因。

世博给我们的未来提供了很多可能性。但要实现这些可能性,必须依靠创新能力,依靠创新人才的培养。李杰说,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四个特质:一是好奇心,要能看得到东西;二是思维连接,能用发散性思维把知识关联起来;三是融会凝炼,能把看到的和一切东西收敛归一;四是学会转化,能把所看所思转化得出新的思想、理论。依据这个标准,学校的教育不应该仅停留于定式的知识性教育,而应该是启发式教育。

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由官、产、学、研合力而成的,李杰教授表示,他们的目标是给创意提供平台。“创新并非什么高深的东西,*简单的*难创新,要不断从新视角进行新观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创造新的价值!”

联系本文记者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