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春天里》不要听过就忘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近,两位农民工歌手光着膀子在出租屋里唱《春天里》的视频迅速红遍网络。歌词大意是:“还记得许多年前的春天/那时的我还没剪去长发/没有***也没有她/……可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如果有**,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这段视频让许多人感慨流泪。《春天里》为何走红?想想歌词与歌声背后,给人许多回味与思考。

对青春的留恋与缅怀,这是人之常情。此外,从歌声中我们还可以读到一种沧桑和对人生的无力感。据报道,歌者是两位农民工,一位29岁、一位44岁,他们唱出了一些人群的心声,或是农民工、或是农村贫困人口、城镇失业下岗职工、城里从事底层工作拿着微薄薪水的打工仔,抑或是“蜗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毕业生“蚁族”。读懂了他们的歌,便能体味那份民生情怀。所以说,《春天里》不要听过就忘,还要往深处想一想。

“老无所依”、“悄然离去”,反映了弱势群体的一种恐慌心理。弱势群体是在市场竞争中、在社会**和权力分配过程中遭遇不公平,或是没能获得良好机会,而处于边缘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话语权不足。他们有的失去劳动能力,靠**救济生活;有的虽有劳动能力,但因缺乏技能和机会,长期无法就业;有的则是经济社会改革转型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当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同人群的贫富差距拉大时,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期望与诉求,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关怀。

对于弱势群体,*要的问题当然是保生存、摆脱贫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要缩小社会差距和收入差距,需要经济持续增长,**就业岗位,这也是改善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的有效、可行方法。与做大“蛋糕”同样重要的是分好“蛋糕”,其中包括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增长速度,改善他们的福利,增强他们的**感。以农民工群体为例,应该说这些年社会对他们的关心越来越多,围绕**农民工劳资地位、合法休假权利、社保、子女教育等问题,相关政策和制度已经**或正在制定,但执行的过程还需要**和优化。

有记者在调查弱势群体生存状态时,一位贫困农民说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苦累都不怕,*怕的是没机会”。贫困只是弱势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发展能力差、发展机会少、社会权利表达不畅,是他们弱势的普遍性原因。如果社会秩序不够公平公正,如果**、权力、人脉资源成为向上的“通行证”,那么弱势群体以及他们的后代就很难挤得上去。由此,便会形成一个令人困顿的循环:因为贫困,无法接受良好教育,找不到有发展机会的工作,收入很低,于是子女也接受不了良好教育。又或许进入另一个循环:弱势群体的子女通过刻苦学习,考上城里的**大学,毕业后由于缺乏社会关系,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同时承受高物价特别是高房价的压力,于是又成为弱势群体……

《春天里》之所以能引起许多共鸣,是因为歌者唱出了一种期盼:国家要把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逐步提高他们医疗、养老方面的**水平,给予他们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同时,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消除“流动受阻”、“代际传承”的土壤,让不同家庭背景的年轻人拥有同样的机会和希望。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