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里的物价──特别是食堂菜价,由于有国家财政补贴,历来被大家认为是物价战争中“*坚固的堡垒”。但在前一段时期,在全国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很多高校也没能坚守住这个“堡垒”。网上流传的各种食堂“打饭秘籍”,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是饭后谈资,但对于许多贫困生来说,这可不只是谈资那么轻松
白歌、卢杉、马晓婷
北京:食堂“另类”涨价有“秘籍”
品园超市糖葫芦:无比自然地递过去2元*,被告知现在的价格是2.5元;涨价金额0.5元,涨价幅度25%。
东区食堂刀削面:原价5元,现价7元,涨价2元,涨幅40%,而且肉还少了,堪称人大涨价之*。
……
以上出自中国人民大学08级女生张盖伦在人人网上发表的一篇日志。这篇题为《一骑绝尘的CPI啊,来说说人大校内涨价的货吧》的文章细数了校内超市、食堂、小吃店不同幅度的涨价现象,并称“欢迎大家补充”。
大学校园,并不是物价上涨大背景下的“净土”。来自扬州的人大学生颜清华,就对学校食堂的一些变相涨价行为有些不满:“北区食堂一层的西红柿炒鸡蛋,本来不在小炒窗口,价格好像是一块五,后来调到小炒窗口了,变成三块五了!”让她更感诡异的是她*爱吃的麻辣香锅,“价格上看**没有变动,但是我跟以前吃差不多的量,价格却总是相差不少。”刚开始,她还以为是自己的幻觉,“后来被其他爱好麻辣香锅的同学印证了。”关于“麻辣香锅”如何做到这一点,颜清华觉得“盛菜的锅变重了”是一个比较靠谱的猜测。
人大学生王钟则发现了其他食堂的涨价“秘籍”:“比如说之前黄瓜炒蛋两块五,现在变成黄瓜*腿肠炒蛋,好吃是更好吃了。这个变化让价格上升一元,加上的一点*腿肠片必定不值一元。”
面对涨价,家庭条件不理想的学生们感受颇多。
人民大学**关系学院10级学生罗鸿来自江西,他是一名贫困生,也是校勤工助学中心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对物价上涨没啥体会,因为一直缺*,不怎么买东西。”他腼腆地说。但罗鸿还是表示,这一波物价上涨后,他的消费欲望降低了不少。“学生的消费都比较基本,主要是食品衣服。物价涨得厉害了,衣服肯定就买得少多了。”关于饭价,他表示“食堂饭价跟着外边一起涨”,并对“食堂饭价会随社会物价回落而回落”持怀疑态度。
对于国家新**的物价调控政策,颜清华称自己在新闻里看到了。她调侃,“感觉中国特奇怪,各种理由都能轻易引起涨价,经济太不稳定了。”她说她甚至已经回想不起来这一波物价上涨的原因是什么了,“说涨就涨了,并且好像有连带反应一样,一个涨个个涨。而且它涨了我也觉得是常态,不以为奇了。
上海:“宅”在学校防涨价
11月底的上海,秋意正浓,复旦大学枫林校区的枫叶红了,银杏黄了。不过,一大早匆匆赶到食堂买早饭的大四学生郑有�对此不太关心,她更关心眼前:“豆奶从原来的五毛涨到七毛,蛋饼从一块涨到了一块五。”虽说学校里物价的涨幅不大,不过“卖水果的数量和种类明显少了”。这位边走边小小抱怨着的姑娘现就读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老家在远离上海的青海,“苹果!我*爱吃的苹果,原先在家里五块*三斤,到上海,从大一的十块两斤涨到现在三块*一个!”她有些小愤慨,不过因为自己从入学就申请了助学金,每年能拿到2000块左右,生活费也没什么大问题,“物价涨了就在支出上作些调整,不买衣服,不买零食,多花些在吃饭上。”
同在枫林校区、07预防医学专业的男生Saraphines对生活费和涨价都没什么概念,只是觉得食堂“价格貌似没涨,不过混搭的菜里肉明显少了。”
与复旦本部一街之隔的上海财经大学食堂波动也不大,经济社会学专业的刘乐来自山东,家里做花生生意,“今年花生破了历史记录,一直只涨不跌,往年大多呈抛物线,今年基本是直线上涨”。对于平常自己的花销变化,他感觉不是很明显,“比如很多菜两块调到三块或者三块五了,可能每天比以前至少多花三块*,但因为是男生可能不大细心而且自己缺少观察”,不过他细想了一下坦诚自己在吃饭方面花*比以前多了许多。因为本身自己是学经济的,他还是比较关注市场涨价的趋势,“在市场上,买同样的东西需要花比以前多一倍的*”,他打了棉被的比方──被子的原材料主要是棉花,棉花上涨了50%,所以棉被价格也跟着涨,“本来花150元就能买到的,现在可能需要多花100元才能买到”。
与刘乐同班的谢定霞来自甘肃天水,“也许是因为运输费的缘故,其实在家有的东西比上海还要贵。”所以自己听长辈的抱怨也比较多,“东西贵了,有时为了想买便宜的东西,时间成本就上去了。”
位于闵行区的上海交通大学偏安一隅,离市区也较远。梁晓隆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来自北京的他感触*深的是上海消费太高,“特别是交通,地铁太贵了,公交车也贵,外出吃饭也贵……越来越贵。”他说这样就导致自己很多时候选择宅在寝室不出门。生活费上没有大变化的他偶尔会去参加学校组织的诸如“经济学行为研究”这样的活动,“能赚几十块*,不过如果一直这样涨下去,就只好寄希望于工作。”他提到了大家意见都很大的水果,“我上次买了个柚子19块两毛!真是不能忍!”但由于水果不算硬性需求,“只能少买少吃了”。
虽然说,就算是家庭较困难的同学也觉得“宅”在学校,减少外出,生活就能少受物价上涨的影响,事实上,全国菜价持续上涨,粮、油、肉、蛋、各路水果等主副食品纷纷出招,一环又一环的菜农与商贩都以提高价格以保利润──这样的情况下,物价的点滴波动实际上都在看上去相对独立的大学校园各处蔓延,逼着你改变生活的状态,逼着你生活得小心翼翼。
武汉:有困难找“根叔”?另类维权难成常态
虽然武汉多数高校的食堂价格上并未有太明显变化,但是很多同学都表示,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价格是没变,但是量都少了,质量也差了,打菜的阿姨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学会了抖手神功啊?”一位同学抱怨着。
虽然各校的食堂情况不一,但对于打菜阿姨的“抖手神功”,各校的同学却都是感触颇深。虽然多数高校物价并没有上升,但是同学们的反映仍然是“宰你没商量”。一位关注菜价多时的同学介绍说,他们学校某食堂“原来价格在1.5元~2元的主打菜基本不见了,现在主要是2.5元~3.5元的,开始2.5元的还不错,现在的就没法吃了,而且2.5元的菜还有涨成3元的趋势……”直接导致一般学生每个月伙食成本提高近三成。
面对物价上涨,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选择了用实际行动维护自己的权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新学期伊始,很多华中科大学生发现,东校区韵苑一楼食堂大部分食品上涨约五角到一元,部分上涨了两元,多数同学表示不能接受。接到投诉后,校会权益部立即组织部员对所有菜品价格进行整理并作采访核实,制成《食堂菜价上涨调研报告》,与食堂经理交涉未果后,他们直接找到后勤集团饮食服务总公司,仅用3天时间,除个别因物价攀升必须上涨外,菜品全部落回原价。从宿舍搬迁、宿舍安装开水器再到食堂涨价,华中科大的同学们已经有了不满意就找“根叔”反应情况的习惯。在学校同学的强力声讨之下,西一食堂12元一碗的牛肉面经过三次降价已经降到5元。
在学校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同学在校长常去的食堂的留言簿上写:李校长,我想吃三块*的鸡腿。结果被食堂经理误会,回复称:您是李校长么,三块*的鸡腿还有,我们面谈行么?从此大家又吃上了三块*的烤鸡腿。
随着“根叔”的走红,在路上直接看到“根叔”就拦住上去反应情况,在BBS给“根叔”留言成了很多同学心中认为解决问题的*好途径。但是,这种不走程序的维权,却很难真正维护同学们的权益,所有的问题都来找校长,很显然也是一种程序不够成熟、完善的表现。更何况,其他学校的同学目前还只处于羡慕华中科大学生维权的结果的状态。
▲在全国物价上涨的背景下,高校食堂的菜价也在节节攀升。
■资料
大学生“智斗”涨价,半为省*半幽默
大学生是聪明而精打细算的群体,而鉴于我国经济现状,决定了很多大学生也是“斤斤计较”的群体。大学生的行为似乎可以引领社会的部分潮流,即便是他们的省*方式,往往也可以演变成为大众的省*方式。
省*方法一:“智斗”食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作为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吃饭绝对是每月花销的大头。即便是在菜价普涨的当下,坚持吃食堂依然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之一。不过,面对涨价大潮,很多高校食堂也开始明里暗里地耍起了“涨价”的花招。但大学生们也不甘当冤大头,有的大学生就在网上贴出了自己的“食堂秘籍”:打饭的时候要吃4毛就说打3毛的量,6毛就打5毛,因为1毛*饭的量相差无几。饭量大的男同学,打饭时要同时递上两个盆“两个二两!”合起来比直接要四两来得有保障些!不等式规律是:3两+1两>2两+2两>4两,因为打两份三毛的饭永远比一份六毛的要多。
1+1>2的理论同样适用于打菜。打两个半份要比打一整份多,而且可以丰富品种。爱吃肉的同学尽量不买混荤菜,芹菜肉丝、土豆烧牛肉之类,因为肉丝肉片经常少得可怜,宁可来一个红烧肉再加一份时蔬,这也叫“1+1>2”原理。
除了勤用“食堂不等式”,还有同学试验出了“釜底抽薪”的怪招:“某次,我跟打菜大妈说吃萝卜炒肉,打包带走,当她的勺子舀满菜后,我突然大喊‘请给我半份’,那个白菜肉片再给我半份……大妈举着一勺萝卜烧肉,进退两难,*后不得不把一勺萝卜烧肉当半份给了我。嘿嘿,省*啦。”
省*方法二:紧盯“二手”
有食堂,吃饭省*问题好解决。但很多学业、生活所必需的“大件”投入还是难免的:比如电脑、手机、学摄影用的相机、学美术用的画板颜料……虽然其中有些东西价格已经很大众化了,但对于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来说,依然是个不小的负担。这时候,不妨上类似“二手市场”“同城物品交换”之类的地方去逛逛。这里面很多东西虽然是旧货,但是质量却也还不错。有些甚至是未拆封的新品,仅仅因为“单位发的自己不喜欢”“已经有一个了”等理由就被打入“二手市场”。在这里用心选选,很可能省下一大笔*的同时捡到好宝贝。当然,切记*好带上懂行的朋友一起挑,免得被骗。
省*方法三:搜刮“优惠”
新生入校时,有些经常购物的老学长们会提醒学弟学妹们多关注一下校园内的小商铺:购买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时,不必大老远地跑到市区的大商场,学校内的一些小商铺就可以满足你们的需求。一些商铺在开学期间常常会推出许多优惠政策或免费为新生办理会员卡等。本着能省一点算一点的原则,让你的*包塞满各种卡片吧。此外,当你拥有了电脑之后,在如今漫天遍野的团购网站中,也许你也能找到你需要的物美价廉的东西。
省*方法四:勤工俭学
有句名言叫做“*好的防守是进攻”。同理,*好的节约便是想办法增加一笔收入。如今,为了缓解物价压力,有的高校学生课余外出发传单,有的学生一个人做起两份甚至三份家教,有的学生琢磨着跟同学合伙开网店,还有的学生甚至开始收集起不起眼的废瓶子来……很多同学能给自己配上一部新电脑、新手机,给自己置办一套找工作的正装而不从家里要一分*,都是凭借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所得啊。
不过,在此需要提醒的是:勤工俭学值得提倡,但为了打工而荒废学业则万万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