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金昌市委关于制定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中共金昌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甘肃网12月03日据金昌市人民政府讯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金昌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快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金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结合金昌实际,中共金昌市六届八次全委会研究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一、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一五”时期,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放思想为前提,按照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及“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准确把握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断创新工作措施,坚持“工业强市、以工促农、以二带三、和谐共享”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以“强投入、夯基础、抓接续、保增长、促和谐”为主线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这一主题,突出循环经济和城乡一体化两个重点,着力在调整结构、扩大投资、稳定增长、深化改革、保障民生等方面下功夫,攻坚克难,加快发展,全市经济社会持续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五年来,针对工业产业链条短、能耗高、排放大的实际,从调整结构、延长产业链条、节能减排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形成了以开发区国批区为中心,以金川新材料工业园区为承接,辐射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和永昌工业园区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企业内小循环、产业中中循环、区域间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找到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实际,积极探索破解“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途径和办法,建立起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并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着力加强村镇建设,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子。着眼于建设文明、舒适、宜居城市,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了“生活区北移、工业区东拓”的城市规划建设格局,城市经营管理水平、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连续三次荣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在循环经济、社会事业、第三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等方面集中实施了一批支撑作用明显、发展后劲足、带动力强、效益显著的重大项目。积极应对风险和挑战,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增强了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立足实际,打破传统土地利用管理模式,整合农村分散土地资源,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从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稳步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有力地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试点先行,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村为试点,探索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积累了经验。同时,为了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探索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使城乡群众更多地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赢得了全市上下的广泛认同,形成了共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优的时期,是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显著的时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是: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对金昌这样一个处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来讲,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加快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不论内外部环境发生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以加快发展去应对,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在总结实践中提升发展水平,在改革创新中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不断审视市情中拓展发展思路。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牢把握我市阶段性发展特征,把资源禀赋、自身优势和中央、省上的政策导向结合起来,着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必须在科学判断形势中准确把握发展机遇。要善于感知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形势好的情况下,多做夯基础、促发展、利长远的工作,为今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困难的情况下要辩证地分析形势,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创机遇、促发展,从而牢牢掌握主动,在克服困难中加快发展。必须在破解矛盾中谋求长远发展。要注重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敢于直面矛盾,着力破解发展中的关键难题,善于在复杂局面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在攻坚克难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必须在坚持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无论是应对挑战,还是谋划发展,都必须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做到既要整体协调推进,又要重点突破,通过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环节的突破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引导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形成地企、军地共谋发展、共促和谐的强大合力。这些经验和体会,是“十一五”时期实践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发扬光大。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从外部环境分析,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流,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国际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市加快发展。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经济快速成长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快速推进,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望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加快,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不断涌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都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增长潜力,都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支持和推动。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以及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都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内部条件分析,我市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体系,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加快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条件明显改善。未来五年,金川集团公司、镍都实业公司、金化集团、金泥集团、金铁集团等重点工业企业的规模和实力都会不断壮大增强,优质高效节水型特色农业和草食畜牧业随着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将得到长足发展,第三产业随着发展软硬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服务业的提档升级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尤为可喜的是,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谋发展、促和谐的劲头更足,决心和信心更大。总之,无论从宏观政策环境和外部环境看,还是从我市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看,“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的发展形势非常有利。

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也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还有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市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需求,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同金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不断完善思路,切实强化措施,着力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循环经济和城乡一体化“两个重点”,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三化进程”,实施经济转型、区域发展、生态安全、和谐共享“四大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公平正义,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心环节,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拓宽融资渠道为保障,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牢物质基础。

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遵循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使全市人民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实惠,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

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攻方向,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在接续中延伸、结构在延伸中调整,使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着力消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利用区域内外各种资源的能力,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市生产总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实现五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保持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财政收入与生产总值基本保持同步增长。

――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层次和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万元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低于“十一五”水平,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交通、通讯、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境继续改善。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完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事业投入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居民收入居全省前列,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水平高于全省平均线,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交流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格局进一步形成。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完善配套,“五城联创”任务基本完成,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经过五年的奋斗,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和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

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巩固发展第一产业,提高改造第二产业,发展充实第三产业,提高三大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结构质量,促进三大产业的有机协调和互动发展。

持续推进工业强市。把工业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和主导力量,坚定不移地改造提升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坚定不移地发展新兴产业,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不断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水平,实现专业化分工协作利益和规模经济利益最大化,推动有色金属、化工和电力能源等优势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做大做强。围绕扩大产业群,坚持把培育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风能、太阳能等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结构的重要方面,常抓不懈。继续坚持“地企合作、主业带动,产业集聚、园区支撑,延伸接续、利于循环”的发展模式,依托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配套延伸有色金属、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产业链条,加快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促进产业在接续中延伸、结构在延伸中调整,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金川新材料工业园区形成以工业废气和废渣综合利用为重点,硫酸、氯气、电石渣、镍铜弃渣综合利用的发展格局;在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以尾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煤、焦、油、气循环利用的发展格局,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的重要措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立足各地自然条件和发展实际,根据市场需求,选准产业发展切入点,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做到支柱产业调优、调大、调强,主导产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不断提高优质高效节水型特色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和机械化水平。创新农产品流通体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与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统筹考虑,推动区域化布局、特色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优势互补、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着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按照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政策导向服务和人才服务,通过制定完善政策措施,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对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管理服务部门进行资产、组织和职能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强化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依靠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力量,围绕农产品良种培育以及加工、储运、保鲜和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开发,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攻关,建立一批高效益、标准化的区域性科技示范园区或基地,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和民间科研机构、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技术推广,逐步形成公益性与经营性、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农技推广培训,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与运用,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加大农业机械投入,改善发展现代农业的硬件条件。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促进整体经济结构优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更加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牢牢抓住国家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机遇,以机场、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高标准酒店、公共文化设施的建成为契机,乘势而上,加快金昌、河西堡两个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步伐,力争形成河西走廊区域物流中心;尽快谋划建设有色金属产品交易市场和化工产品集散中心。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完善现代流通网络和经营服务体系,拓展新兴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消费市场,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房地产业、社区服务、旅游、餐饮、娱乐、健身等产业,拓展服务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和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全面推动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与扩大就业双丰收。

三、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和方便群众的原则,坚持道路先行、其他设施配套跟进,新改建并重、治用管结合,继续围绕“五城联创”,加大城市道路、电网、景观、供热、供水、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以及天然气利用、信息化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金昌大剧院、传媒中心、博物馆、档案馆和金昌体育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改善机关办公条件,优化办公环境。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加大城市绿化美化力度,抓好城市住宅小区建设与改造,拓宽居民休闲娱乐和文化体育活动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聚集生产要素能力,提高广大居民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推进农村公路标准等级化、结构网络化,加快公交枢纽和客运站场建设,完善城乡客运网络。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末级渠系改造和渠首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加快西金干渠改扩建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配套完善中心镇公共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鼓励开发可再生能源。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进“万村千乡”、“新网工程”等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体系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抓好金武高速公路、金阿高等级公路、金昌至民勤高等级公路等重大公路项目建设,改造提升现有公路等级。积极推进金阿铁路向北延伸、兰州至张掖增建三四线等铁路建设进程,加快河西堡火车站改造,完善服务功能,增加吞吐能力。加快金昌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航空服务体系,构建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联接城乡、便捷畅通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大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力度,认真抓好三北五期、北部绿色长廊三期工程、防沙治沙项目及城镇村庄绿化等生态工程建设,营造绿色生态屏障。支持和督促重点企业加快实施节能技改和环保项目,强化污染防治和“三废”治理,加快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积极预防和治理农村污染。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和防治救助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合理开发和依法保护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有偿使用制度。从资源减量化入手,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强化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构建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水平。从规划源头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保持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力度,增加资源储备。

建设节水型社会。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建立城乡水务统一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水资源使用权有偿转让,促进水资源从低效益行业向高效益行业流转,有效缓解工农业用水矛盾和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大力实施中水回用工程及工业节水项目,统筹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问题。加强上游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饮水安全。全面完成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任务,加快引大济西工程前期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保障能力。

四、注重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区域城镇的辐射作用,带动各区域发挥优势,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依托已经形成的“一线三点”经济带格局和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明确园区产业定位,着眼产业链条延伸,加快工业向金川新材料工业区、河西堡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永昌工业园区聚集,构建地区间分工协作、互补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实行组团发展,在井灌区发展高效农业,城郊片发展集约化农业,东河片发展规模化节水农业,西河片发展特色设施农业,进一步推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布局优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

加速城镇化进程。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最有效、最直接、最具体的手段,打破行政区划分割,充分考虑各乡镇民俗、气候、文化、基础条件等因素,加快规划建设彰显地域特色的小城镇,集中连片建设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区,促进市区、重点镇和中心村联动发展。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公共服务,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治理模式等要素均等化,促进人口流动和农民进城就业定居,增强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功能,以城镇化助推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档次和水平,确保城镇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构建大区域发展格局。按照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依据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加强金昌和武威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有效对接,实行合理分工,统筹推进两市资源开发利用、特色优势产业布局以及旅游文化产业等组团发展,实现经济大融合,带动区域大发展,促进两市共同繁荣。超前谋划向西连接张掖和酒嘉经济圈,向东连接兰白经济圈,向北连接内蒙古阿盟等地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的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现代工业城市。

五、加快发展科教文化事业,提升发展软实力

坚持文化与经济同步互促,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注重内涵发展,全面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中长期规划纲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后劲。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按照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镇集中、小学向乡镇集中、教学点向中心村集中的要求,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的水平和层次,率先普及三年学前教育。扎实推进高中课改,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规模,加快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建设。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体系。把科技进步与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密切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的研发、引进和推广,以技术进步和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增加研发经费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示范及推广服务体系,完善科技进步与创新激励机制,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用好现有人才,提高人才效能,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性。进一步改革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强化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做好人才储备。适时制定和认真落实各项激励政策,积极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不断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评价、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在干事中培养、锻炼、考察和选拔干部,加大竞争性选任干部力度,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施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构建不断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平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坚持把发展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同和谐创建、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市文明形象。加大对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合理利用,进一步挖掘、发扬和丰富金昌文化内涵。尤其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周边旅游资源,确定专门人员和机构,大力挖掘积淀厚重的仰韶文化、沙井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打造骊�旅游品牌,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加快发展特色旅游,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步伐,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六、加强民生建设,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健全完善符合市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大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和容量。健全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形成公开透明、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民的直接补贴。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建立城乡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衔接机制,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强化社保资金监管。巩固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城乡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援助、法律援助等相配套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扶残助残、残疾人救助保障机制。加大城镇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卫生中心标准化建设,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加强能力建设。巩固完善疾病防控、医疗救治、紧急救援、卫生监督执法和卫生信息体系,增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卫生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地方病防治,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高度重视和努力解决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以“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整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扶、城乡基层综治组织建设等工作,大力推进平安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社会公共安全意识,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残疾人事业。

七、增强创新力度,推进改革开放

坚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推进资源价格、审批和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矿产资源有序、集约、高效、可持续开发。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加大融资力度。坚持把拓宽融资渠道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环,更加重视项目谋划和争取工作,充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千方百计地使我市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规划。进一步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广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的突破。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不断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及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金制约问题。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把财政投入用在打基础、利长远的关键部位,以城市公用设施建设、危旧房改造、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项目为重点,继续扩大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资,实现“乘法效应”。通过企业上市等途径,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将编制项目与资金设计结合起来,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搞清投入产出效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加大借贷力度,鼓励企业敢于负债经营、负债发展。继续制定完善政策措施,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同时,从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资金调度,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作用。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贯彻落实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强发展活力。放宽市场准入、提供公平待遇,鼓励在外经商办厂、务工致富人员回乡创业,支持群众投资兴业、发展致富项目,激发全社会的投资创业热情。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拓展非公经济发展空间。完善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依法经营,主动协调好劳资关系。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扶持和培育进出口经营主体,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建立有色金属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化工产品和农产品四个出口基地,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外贸综合效益,促进我市由贸易大市向贸易强市转变。加快海关、进出口检验检疫局设立步伐,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发展,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开发利用境外资源,提高资源保障水平,拓展市场空间。鼓励中介组织和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输出,实现互利双赢。扩大对外交流,做好友好城市工作。

八、加强党的领导,形成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提高驾驭全局、领导发展、处理利益关系和务实创新的能力。发挥好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谋划和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支持审判和检察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共同支持和服务全市发展大局。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扎实开展“五好班子”创建活动,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作风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党务、政务、厂务、村务等公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鼓励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全市科学发展献计出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市民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巩固全市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艰苦奋斗、和谐进取”的金昌精神,以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双拥模范城“五城联创”为龙头,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市民素质,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营造优美舒适、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