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求学经历对教改的启示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7月30日早晨,**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伟长在上海逝世。有关*伟长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被各大媒体反复提及。 在这里,请允许笔者对这段经历,花一定篇幅进行赘述――18岁那年的高考中,*伟长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其中物理只考了5分,英文从没有学过,考0分。所幸靠着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历史系。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9・18事变”**,*伟长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毅然决定: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起初,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不愿意收他,但禁不住*伟长的纠缠,吴有训提出先让*伟长试读一年,如果化学、物理和高数都考过70分,就允许他转系。 这段经历,令人深思。放在今天,*伟长中文、历史、数学、化学、物理、英语的总分只有225分,**连专科线也达不到,休想进入清华大学;而更不可思议的是,物理只有5分的*伟长,居然通过游说系主任,进了物理系!从此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伟长逝世之后,舆论感慨于“三*”的陨落,对中国科技与教育充满惆怅。

人们总希望,中国教育的发展能走出困境,培养出像“三*”这样的大师。在笔者看来,*伟长先生的教育经历,不能只是一段“传奇”,而应该作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案例”来分析。他的教育经历,至少与我国高校的招生和培养管理制度相关。每当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时,统一高考、集中录取制度,都会被公众认为是当下“最不坏的制度”,因为大家担心,所谓的高校自主招生,会扼杀贫困家庭子女的升学机会。那么,恢复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的信心,必是改革的关键。可是,高校的表现又是如何呢?为何那个时候的大学能够做到,反而今日的大学却不能做到呢?至于学生培养管理、现行学籍制度,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虽然近年来高校陆续推出转专业制度,然而转专业要求很严,要依据高考分数、大学一年级学习成绩、转专业考试成绩,才能决定是否允许转专业。而转学,则更是难上加难。可在*伟长先生求学的时代,转专业和转学,基本上是常态。

对于我国教育发展来说,要走出困境,培养杰出人才,或许可从大师的求学经历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而不是凭空臆想出什么发展教育的高招来。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