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查出鲜蘑菇9成漂白 工商局称结果不科学性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关键词:鲜蘑菇;漂白

近日,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对市场上的鲜蘑菇调查发现,市场上的鲜蘑菇超**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称,增白剂被人体过量吸收,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张皓是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鲜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实验,是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实验室做的,并由校外**、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指导,实验使用的方法是“暗室中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

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老师***介绍,听说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卖相好看、延长保质期,使用荧光增白剂来浸泡食用菌的行为,张皓从不同的零售和批发市场,选择了不同产地的十六种消费者常吃的食用菌样品,其中包括口蘑、金针菇、白灵菇、平菇、香菇、草菇、花菇、双孢菇、木耳等,样品中还有两份标注“有机”的,以及两份干蘑菇。

经过调查后,张皓出具了一份调查研究报告,该报告称,暗室实验检测结果表明,除一份“有机金针菇”样品和两份干蘑菇没有检出荧光增白剂外,其他所有样品都检出含有荧光增白剂,荧光增白剂主要残留在菌伞边缘和菌柄根部。报告证明,93%的鲜蘑菇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了,而干蘑菇样品中没有水分,保质期长,不需要用荧光增白剂保鲜,所以,荧光增白剂残留量几乎为零。

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木耳也被增白剂浸泡”

高瑞芳博士称该调查“可信度100%”

对于张皓同学调查的可信度,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

高瑞芳博士称,不光是蘑菇,他们还对木耳进行了调查,发现木耳也使用增白剂浸泡过。根据资料显示,荧光增白剂是一类精细化工产品,严禁在食品加工中使用。它被人体吸收后,会影响神经系统,大大削弱人体免疫力,加重肝脏负担,同时还可导致细胞畸变。过量接触,会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买蘑菇要“看、摸、闻”

张皓同学总结了一些购买蘑菇的技巧。*先看颜色:含荧光增白剂的食用菌,表面白亮,有水洗的感觉,在阳光下可产生紫色荧光,损伤部位颜色变化不明显;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白色或稍微带黄,损伤处颜色深黄。其次摸蘑菇表面:含有荧光增白剂的,表面滑爽、手感好,有湿润感;不含荧光增白剂的菇面发涩,表面沾有泥巴,摸上去比较粗糙、干燥。闻气味:购买时要选择没有发酸发臭的蘑菇。

“蘑菇漂白”为何被小学生查出

北京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在农大农学院高卫芳博士的指导下,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常规实验:在暗室中通过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结果发现一个大秘密,如今市场上的鲜蘑菇超**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长期吃这样的蘑菇将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

一个小学生经过简单指导就能够查出来的蘑菇漂白问题,为什么那些肩负监管重责的大人们就发现不了呢?

应该说,实验本身的要求并不高,只是实验室常用的检测方法;取样过程也不复杂,就是家庭主妇们经常购买的16种食用菌样品。这个调查不过是一个常规实验而已,技术上并不存在太高的门槛。

进一步说,相关监管部门负有监管市场运行、规范经营行为、呵护食品安全的重大责任,其所拥有的技术手段肯定比一个小学生先进,其所能够调动的行政资源也自然比一个小学生充裕,那么,这些部门为什么发现不了呢?

看来,不是商贩的漂白工艺先进,也不是蘑菇增白缺乏“行业标准”,根本上在于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位。

食品安全并不遥远,它就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边,包括小学生张皓在内的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做出自己的努力。当然,监管部门的责任更大,更应该积极主动以行政强力矫正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而不是总是被动等待,推诿卸责。如果真的等到事情闹大,成为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则必将伤害整个社会的信用和价值。

也因此,小张皓的实验至少具有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照见了大人们的疏懒、失职乃至缺位,暴露出公权力对于食品安全一以贯之的傲慢和懒惰;再就是催促监管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不要仅仅把张皓的努力当做一则趣闻、逸闻,而应该看做是一次善意的提醒,提醒大人们认真做事、探究到底,以负责任的**结论消弭公众的疑窦。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