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天才蒙蒙亮,宗渊渊便开着车,从江苏宜兴市区的家里赶到30公里外湖父镇东兴村的农庄。7点不到,他已经在农田大声吆喝着指导工人架设大棚。在他的银湖父生态果业有限公司的1000亩土地上,种着各种水果和蔬菜。
宗渊渊是宜兴人,进入农业领域之前,是开印刷厂的**。“1997年,我的印刷厂是作为招商项目被引进东兴村的。”他说,开始那些年,每年轻轻松松挣几十万元。
那时候,各地都在铆足劲头发展,招商引资成了每个干部的主要工作,不管什么项目,招来就行。东兴村村主任勇兴成说,村里的任务是每年至少引进3个项目。这个位于太湖源头的小村,虽然交通不发达,居然有采石厂、化工厂、琉璃瓦厂、印刷厂等大大小小的企业上百家。工业发展了,村集体经济也发展,每年至少有100万元的收入。
但脆弱的环境怎受得了如此折腾。湖父镇党委书记沈晓红对此深有感触,“受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影响,湖父境内烟尘滚滚,山体满目疮痍。”
从2006年开始,湖父镇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关停污染企业,发展生态旅游。当年,陈建中的采石场关闭了,湖父镇建成了宜兴市*个矿山“禁采区”。到今年,镇里关停了近百家轧石企业、石灰窑、小化工、水泥机立窑和24家琉璃瓦厂。
那年,村里说要关闭宗渊渊有废水污染的印刷厂时,他还不愿意,“能不能加装环保装置后继续经营?”但2007年夏天的太湖水危机事件,让宗渊渊感到心有余悸。“厚厚的蓝藻有1米深,湖里漂满了死鱼死虾,自来水里都发出恶臭味。”宗渊渊说,“这个突发事件看似偶然,其实是污染日积月累的结果,也是必然的。”“守着太湖没水喝”的现实让他开始反思。
2008年,宗渊渊关闭了印刷厂,转行做起了农场主。作为太湖之源的湖父镇,承担着保护太湖水源的重任,“工业的发展一定要服从于生态保护”,这一点,宗渊渊心里非常清楚。
从2008年承包了500亩土地开始,宗渊渊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态农业中去。迄今,他已投资700万元,承包了1000亩土地,栽上了桃树、樱桃树、葡萄、枇杷树,种上了30亩蔬菜、20亩草莓,竹林里还散养着草鸡。
宗渊渊逐渐爱上了生态农业经营。在他办公室的一排书柜里,摆放着各种有关农业的期刊和书籍。每天早上7点不到,他就到自家庄园里转上两圈,然后指导工人施肥、除草。“你看,这是江苏省*大规模采用高架基质栽培模式种植的草莓。”在大棚里,草莓秧被装在一个个盆子里,放在一排排架子上,盆子里是培养肥。宗渊渊解释说:“培养肥是用木屑、鸡粪、泥土做成的,属于有机肥。等将来结果了,红红的草莓会挂在盆的两边,漂亮极了。”
“现在处于投入阶段,还在亏本经营,等那些桃树、枇杷树都挂果了,我就开始**了。”他很有信心地说,“等春节时草莓上市,至少可以卖到35元一斤。”
陈建中关闭了采石场后,经营一家“农家乐”饭店,占地30多亩,虽然收入比不上采石,但他很看好饭店的前景。沈晓红给他打气:“2009年本地农民农家乐饭店及农副产品经营收入超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50元,比转型前的2005年同比增长79%。”
通过环境整*和转型发展,湖父镇不仅经济没滑坡,生态也更好了。沈晓红自豪地说:“区域内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平均含量达1万个左右,超过**一级标准;常态水质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实现了时时鸟语花香、四季林果飘香,生态环境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