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鲟、河鳗"插天线"放流长江 有望揭开洄游之谜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今天上午,在崇明岛长江口,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次标志放流,他们将8尾中华鲟、2尾日本鳗鲡抛入长江,与众不同的是,这些鱼的身上都插着向卫星传输信号的“天线”。据介绍,这套包含天线的设备名叫PAT,科研人员将利用它来研究中华鲟、河鳗的洄游路线、产卵地点、产卵环境,为保护中华鲟、提高我国河鳗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据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庄平介绍,PAT的中文名字叫“脱落上浮式卫星通讯标志”,它是目前应用于大洋洄游动物的*先进的标志技术。该装置形如一只迷你话筒,由天线、感应器、芯片、电池和脱落点组成。安装了PAT的动物进入江海,有PAT就可感知并记录温度、盐度、光照、水压、流速等数据,并自动发送给卫星,让科研人员掌握洄游动物的“旅行信息”。今年3―6月,东海水产研究所的3位**专程赴美国,与美国科研机构合作,制定了适合监测中华鲟、河鳗的PAT方案。为了不过多打扰鱼儿们的正常生活,此次使用的10枚PAT标记将在3个月至1年内自然脱落。

PAT标志放流对中华鲟、河鳗研究有何意义呢?庄平副所长告诉记者,中华鲟是我国的**濒危鱼类,像大熊猫一样被称为“**”。作为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的生活史很复杂,一般在近海栖息,性成熟后溯河洄游至长江上游产卵繁殖,产卵后返回海里生活。目前,我国科学界对中华鲟的生活史特征还缺少研究。此次放流的8尾中华鲟都是野生的,年龄在1岁左右,它们插上PAT标志后,研究人员可通过卫星中转信息,了解幼年中华鲟爱在哪里安家,成年后沿什么路线返回长江繁殖后代。“掌握了这方面的信息,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这种**鱼类。”庄平说。

与中华鲟不同,河鳗标志放流有更多的经济价值。据介绍,河鳗是农业部确定的我国主导水产养殖品种,但它的全人工繁殖技术是世界难题,因此我国的河鳗养殖业依赖天然苗种的支撑,每年一二月份,长江口总会上演一场“鳗苗大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鳗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庄平表示,全人工繁殖技术之所以还没掌握,是因为人们对日本鳗鲡在自然环境中的洄**为、繁殖习性等知之甚少。此次放流,东海所**试图用PAT标志技术揭开河鳗的繁殖行为之谜,为突破河鳗全人工繁殖技术奠定基础。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