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论产学研

2011-08-05来源 : 互联网

杨庆新 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特殊津贴获得者,河北省有****的中青年**,河北省省管****。主要从事工程电磁场数值计算与磁技术及应用方面的研究。

“校园的照明是LED的,教室的暖气是地热的,学生的洗澡水是太阳能加热的,宿舍的地板可以辐射采暖……”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一边指着新校区的平面图,一边细数着校园里的节能环保设计。杨庆新自豪地告诉记者:“天津工业大学已经被评为全国高校节能****,也成为天津市*家新能源‘低碳校园’。”

一个多小时的采访,杨庆新展示给记者的不仅仅是美丽而高科技的校园,他让我们看到了严谨求实、奋进创新的天津工大人,更让我们看到了产学研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加速发展中的天津工大。

2015: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科学时报》:天津工大*早的系始建于1912年,历经多次变迁,天津工大精神是否得以传承?展望“十二五”,您能否对天津工大“十二五”建设规划及更长远的发展目标作一介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将采取怎样的办学理念?

杨庆新:来天津工大这几年,*大的感受是,天津工大人很实在、很实干、很淳朴。

天津工大虽连经变革,历经沧桑,但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的兴学光荣传统一脉相承。今天学校广大师生表现的求真务实精神、勇于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是学校精神在新的时代的体现。

天津工大的目标是:到2015年,使学校进入有特色高水平大学行列。

“十二五”期间,是我校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紧抓住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这条主线,以转变学校发展方式为主攻方向,以师资和干部队伍建设为重要支撑,以满足学生成才需求和教职工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全面提升学校服务社会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校将紧密结合国家、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行业需求,围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未来优势领域,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充分发挥工科优势,突出纺织特色,不断开拓学科创新领域,积极拓展学科发展空间,优化“以工为主、工理结合,工、理、文、管、经、法协调发展”的现代大学学科格局。重点建设基础学科,改造传统学科,强化特色学科,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大力发展社会急需学科,全面提升学科发展实力;集中资源和优势,加大学科投入力度,完善与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相匹配的充满活力的学科体系,建立起资源共享、优化配置,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为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到2015年,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实现新的突破,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力争覆盖全部本科专业;加大培育特色优势学科,在确保纺织工程国家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建设2~3个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科,使其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部分研究方向取得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成为学校的标志性学科;市级重点学科数量位居市属院校前列;大力加强新型学科团队和学科梯队建设。

培养人才注重过程

《科学时报》:天津工大的招生规模和毕业生数量,在天津高校中算是庞大的。这种情况下,学校还能否做到个性化培养?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没有进行一些探索?

杨庆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大的愿望。

我认为“教学注重过程”,特别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以“思维敏捷、勇于创新、品质高尚、成绩卓著”这几方面为目标进行培养。这几年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从学校层面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不断探索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运行模式与长效机制建设,通过提供组织保证、制定支持激励政策、加大经费投入、完善硬件配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全面调动各学院与广大师生的参与热情,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师生共同备战、积极参赛的良好氛围,保证了科技竞赛的深入而持久地开展。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内容,学生们普遍反映对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自信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对于具有创新创造精神的人才按照个人特点提供一定的个性化教育平台。

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多层次实验实习基地,按照材料设计的层次性,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起“一个贯穿、两种模式、三个载体、四个层次、分级分层、循序递进”的实验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个贯穿”即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实验教学不断线;“两种模式”即将学生按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种培养模式设置;“三个载体”即大学四年的各层次实验教学通过“教学实验中心”、“产学研实践基地”、“学科前沿开放实验室”三个实验载体完成;“四个层次”即基础技能实验、综合技能实验、研究创新能力实验、毕业设计四个层次,各实验环节相互衔接印证,形成材料组成―材料结构―材料制备工艺―材料性能检测的基本框架。

再如,轻化工程专业实施和完善讲座导师制培养模式。由导师全面负责学生专业课的深化学习、实践环节以及毕业论文等一系列对学生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科学研究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讲座导师制,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工科教育中实践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以更为紧密的指导、学生全天候进入讲座平台实验室的学习方式等为特点,展开探索式、研究型的教学与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激发导师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也能体现尊重学生自主学习权利、自主选择权利、自我设计规划权利,体现“以人为本”、“与实践接轨”的教育理念。

《科学时报》:天津工大每年如此多的学生毕业,他们的就业情况如何?竞争优势有哪些?

杨庆新:天津工大荣获“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一共50所,天津只有天津大学和天津工业大学获此殊荣。多年来,我校毕业生赢得了“上手快、能力强、实干精神好”的美誉,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

重视实践是天津工大的办学特色,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宗旨,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多途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企业新技术、企业工程师进校园进课堂,学校专业教师、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形成了“两进两出”的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科学时报》: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杨庆新:*先,结合学校特色优势,根据社会、行业发展趋势,创建行业急需、特色鲜明的新专业。近几年,校企合作的专业不断增加,已经形成依托区域经济的办学特色,合作范围包括15个专业。如:根据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结合学校纺织材料学科的优势,在全国率先申报了以半导体照明为特色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目录外本科专业,并于2004年获教育部批准;根据LED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学校在该领域的科研优势,率先在全国成功申报了“光源与照明”目录外本科专业,建立了有61个企业加入的联盟,并建立了教育部在该领域的全国第一个工程研究中心,发展势头强劲。

其次,学校邀请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体现企业行业需求,根据企业不同需求明确设置专业方向,并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纺织、轻化工程、服装、非织造工程等专业与山东、浙江、广东的企业广泛合作;机械、电子、通信、自动化在滨海新区形成依托;软件及信息服务类专业在天津华苑产业园形成依托,传媒、动画类专业与京津地区企业广泛合作,经管类专业与天津开发区、空港物流区逐渐展开合作。这种合作优势互补、校企共赢,企业可获得紧缺适用人才,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学校实现了针对社会需求的特色人才培养。

再次,学校与企业共建多个高水平实验室。如:与飞思卡尔公司共建的“嵌入式设计及应用实验室”、与国内规模*大的财经资讯供应商“世华财讯”共建的“财会金融信息实验中心”等。这些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共同特点是都代表了该领域现代企业技术,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学校提供场地、经费支持、配备专任教师,使这些实验室成为校企联合研发,学生自主实践的基地,更新了教学方法和试验手段,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

此外,在知名企业建立实习和就业相结合的“第二校园”,建立有效的校外实习教学全新模式。

学校扩招和企业改制以后,传统的工科学生到国营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方式遇到许多问题。企业不再把接收实习作为自己的社会义务,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方式的多样使学校组织整班学生到企业实习很困难,而分散实习又往往效果不佳。从2003年以来,我们突破专业的条块分割,利用滨海新区企业密集的特点,在飞思卡尔半导体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摩托罗拉有限公司、天纺投资控股集团等单位建立了适应企业选人用人的就业与实习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校园”,根据大型企业用人需求,招聘不同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实习。

“第二校园”是集专业课学习、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招聘、岗前培训为一体的新型实习基地,既解决了学生的实践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的选人问题。学生通过“第二校园”提高了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由于表现直接影响企业留用,进入“第二校园”的学生减少了找工作的盲目,实习期间积极主动,利用毕业论文为企业解决了不少技术问题,还能得到一笔可观的助学金。这种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运行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个性化培养,学校、企业、学生利益三方共赢的思想,受到学生和企业的推崇。

目前,天津工大建设了76个“第二校园”性质的实习实践基地,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通过“第二校园”走向社会。企业在“第二校园”中招聘1/3~1/2左右满意的学生为员工,其余的学生也很容易被行业内其他公司录用。

融入滨海新区创新体系

《科学时报》: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多年来,天津工大是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地方服务的?在较长远的发展中,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

杨庆新:我一直认为“科研注重结果”。近年来,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天津工大的一大特色。

学校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努力实现在服务理念、服务要求、服务模式、服务目标方面的“四个转变”,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特色优势,积极融入到滨海新区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于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

例如:解决滨海新区发展的水资源瓶颈问题。天津工业大学膜天公司作为中国中空纤维膜产业的龙头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膜法污水深度处理再利用技术的研究及成套装备的产业化制造。由该公司研发的适用于中水回用及城市污水处理等领域的高强度、高抗污染、大通量的高性能聚偏氟乙烃中空纤维膜及其装备生产线,同时建立大量应用示范工程。这将为滨海新区的水资源再利用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支持。如天津泰达污水处理厂项目、天津荣程联合钢铁集团公司再生水厂项目、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水务有限公司项目。

又如,解决滨海新区绿色照明问题。学校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LED专利技术,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了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并积极推动该公司与滨海新区共建***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中心,对天津市半导体照明产业进行整体统一规划。牵头成立了天津市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建立半导体照明公共研发平台,借助现代管理制度,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支持、企业共建、教学科研机构参与、资本市场助推的“政、产、学、研、用、资”有机结合的产业化和技术创新体系。目前联盟企业已增加至61家。

此外,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同时,天津工大还积极为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围绕区域发展需要,开展宏观政策研究,努力当好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思想库。目前学校在研的20多个文科项目均围绕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进行。

学校充分利用自身“高水平、强辐射”的科研优势,坚持“研发―生产放大―市场开发”的模式,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和可靠性,积极开拓市场,主动与天津市所属各类企业在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开展科研合作,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半靠椅子,一半靠魅力”

《科学时报》:据了解,在出任校长之前,您曾任河北省科技厅厅长职务。多年来,您在科研、教学、管理上*大的收获是什么?依您之见,一位合格的大学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杨庆新:我喜欢大学、喜欢做学问,即使任科技厅厅长期间,也没有放弃科研。当然,作为校长有很多管理工作,科研的时间少了,但一些高层次的会议,我一定参加,而且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因为其中很多经验可以借鉴到学校、学科的发展上。

我的体会是,一位合格的大学校长必须具备奉献精神、敏捷的思维和宽阔的视野,要敢于创新、敢于负责,有一颗包容的心,能与班子成员和谐共事,对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充满爱心。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作为学校一把手,如果没有人格魅力,光靠“椅子”来领导人是不行的,校长要以身作则,靠人格魅力产生无形的号召力。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