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重新确立及其意义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重新确立及其意义

--兼谈21世纪超大科技时代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转变

沈 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现代科技的发展无论在性质和规模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正从过去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小科技、大科技时代转向二十一世纪的超大科技时代。在这种转变的历史时期,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开始从过去政府主导下的大院大所转向现在的科技型企业。这种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重新确立与调整将对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深远意义的影响。如何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何使企业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这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面临的两大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企业一旦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其无论在管理理念上还是在管理方式上均应进行新的调整与转变。这种调整与转变对我国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市场经济,研究与开发

1.引 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世界科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现代科技的发展无论在性质和规模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正从过去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小科技、大科技时代转向二十一世纪的超大科技时代。在这种转变的历史时期,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开始从过去政府主导下的大院大所转向现在的科技型企业。这种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重新确立与调整将对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深远意义的影响。如何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何使企业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这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面临的两大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行为主体。而企业一旦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其无论在管理理念上还是在管理方式上均应进行新的创新和变革。这种变革对我国21世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科技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科技成果是商品,而且是特殊的商品。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的前提是明确产权关系和平等的市场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都是国家研究与开发主要力量。江泽民同志在《论科学技术》一书中指出R

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重新确立及其意义

--兼谈21世纪超大科技时代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转变

沈 律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科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现代科技的发展无论在性质和规模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正从过去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小科技、大科技时代转向二十一世纪的超大科技时代。在这种转变的历史时期,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开始从过去政府主导下的大院大所转向现在的科技型企业。这种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重新确立与调整将对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深远意义的影响。如何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何使企业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这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面临的两大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企业一旦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其无论在管理理念上还是在管理方式上均应进行新的调整与转变。这种调整与转变对我国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管理、科技创新,市场经济,研究与开发

1.引 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世界科技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现代科技的发展无论在性质和规模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的发展正从过去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小科技、大科技时代转向二十一世纪的超大科技时代。在这种转变的历史时期,我国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也开始从过去政府主导下的大院大所转向现在的科技型企业。这种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重新确立与调整将对21世纪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深远意义的影响。如何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如何使企业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这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面临的两大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行为主体。而企业一旦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其无论在管理理念上还是在管理方式上均应进行新的创新和变革。这种变革对我国21世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科技活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经济活动的一部分。科技成果是商品,而且是特殊的商品。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的前提是明确产权关系和平等的市场行为规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都是国家研究与开发主要力量。江泽民同志在《论科学技术》一书中指出R

20;我们必须把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生产力发展质的飞跃摆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必须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生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断主要包含了这样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在经济运行机制重塑方面,实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原则下,用市场机制对原有计划机制的置换,真正确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二是在经济主体角色转换方面,国家将由经济活动的运动员转任裁判员,企业则逐步从政府的附属地位走出来,成为市场主体,进而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如果说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经济体制转变的主要标志就是企业要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那么,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标志就是企业要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当然也就要求企业同时必须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江泽民同志不仅多次强调要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还明确指出:“特别要把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环节。”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是现代企业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是现代企业制度内涵的根本体现。这就是说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具有一定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企业自身建设发展的必然需要。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存立足之本,是企业兴旺发达之源。可以说,科学技术创新主体是现代企业的本质表述,也是现代科技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特征。科学技术正在从小科技、大科技时代转向超大科技时代,为了适应这样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主体正在进行重新确立与调整。这种重新确立与调整将对21世纪我国的科技、经济与社会产生重要深远意义的影响。

2.从小科技时代到大科技时代再到超大科技时代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世界科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世界文明中心的不断转移。而每一次科技中心的转移与各国选择的科技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科技发展史上看,我们不难看出,科技经历和正在经历以下几个重要时期:

第一,小科技发展时期。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经历了十六世纪意大利伽利略个体研究时期、十七世纪英国牛顿松散的皇家学会时期、十八世纪法国拉瓦锡实验室小集体研究时期和十九世纪美国爱迪生的实验工厂大集体研究时期的小科技时代;这个时期科技

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非常规性。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主要凭借个人的财力和兴趣从事于科技创新。可以看出小科技时代的科技发展是一种非常规的自由探索型科技发展模式。从投入模式上看是一种小规模,个人探索型的科学时代。这种个人主导和小集体主导型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必然要被政府主导的大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所取代。这一时期产生了蒸汽机和电动机。这两个机器的产生对世界生产力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世界文明中心主要是以欧洲的发展模式为特征。

第二,大科技发展时期。到了二十世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德国开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国家的事业,科学技术部门被纳入国家建制,成为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小科技时代被大科学技术时代所取代。到本世纪末,大科学技术在美国发展到它的巅峰。同时,随着科技发展的政府化行为的干预,科技发展出现常规化,在加上过去建立在笛卡尔分析式思维传统上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出现了全面危机。大科学技术时代因此走上了它的饱和状态,大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因此被西方各国所削弱并跌入低谷。。因此,西方社会的一些学者由此不得不感到哀叹:科学技术已经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科学技术的末日已经来临;科学技术已经走向终结;科学技术的黄昏期已经到来;等等。并对此感到无比沮丧和茫然,不知未来科学技术将走向何方?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诸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生态问题、战争问题等等。从而导致人们对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真正价值产生怀疑,因此出现各种反科学主义和反技术主义思潮。这些现象的出现,必然引起人们对科技发展的深刻反思。科技由于出现常规化发展,导致社会发展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和未能解决。这必然导致政府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的结束。大科技时期,世界文明中心的发展主要是以美国的发展模式为特征。美国成为大科技时代世界上的唯一超级大国。

第三,超大科技发展时期。所谓超大科技发展时期,即是指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由个人、政府、企业、基金会、群众团体等共同参与下的科技发展新时代,同时由于科技投入的超大规模和科技交流的扩大,科技活动已经不是一个国家主导或一个国家参与的行为活动,而是一种跨国家,跨政府的科技研究与开发行为。这个时代的科技发展既有别于个人主导下的小科技时代,也有别于政府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而是一个以企业科技创

新为主体的多元化的科技发展时代。我们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首先暴发并迅速播及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将呈现出一片新的曙光。大量交叉科技、边缘科技、横向科技、综合科技的产生,这时期,由于科技投入方式的多元化结构的形成和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开始向更广泛的方面发展。在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它不同于小科技时代的“个人行为”、大科技时代的“政府行为”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在于其是是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投入摸式多元化的“政府行为、个人行为、私营行为、企业行为、社会行为、团体行为、基金会行为”等等多方面有机结合的综合性行为。这种多元化的综合性行为的出现,正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超大科技时代的到来。超大科技时代也是一个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时代。从此,科学技术又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超常规科学技术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企业将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主体。因此,我们也认为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超常规科技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科技的发展将突破政府主导下的大科技发展模式的束缚。走出一条超常规发展的道路。我们认为,“超大科技”理念的建立将对未来各国科技决策者制订国家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和出台新的科技发展政策以及制定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与规划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代科学技术也在从大科学技术时代向超大科学技术时代转变,超常规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逐步取代常规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流。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和一个非常良好的发展机遇。从现在开始,我们国家应该采用超大科技发展模式,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点投入到超常规科技研究与开发之上,大力发展超常规科学技术。确立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鼓励人们进行非规范学科研究,给科学技术人员充分地学术自由和创造空间,在科学技术政策上应该偏向于超常规科学技术。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才能来一次大飞跃、大发展、大突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来一次根本性质的转变。

3.企业作为

科技创新主体是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从事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体制安排、运行方式的总和。它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家实验室,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学普及、技术推广和技术中介组织、技术市场等。国家创新体系既有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既有民用技术研发,也有军用技术的研发,既有国有的企事业单位,也有民营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因此,不应将国家创新体系简单地理解为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它应当是覆盖全社会、各领域、各地区的科技创新的网络组织体系,是一个多元化的联合协作创新体系。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等若干个阶段。

科学发现的目的在于揭示从宏观到微观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及其运动规律,主要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的责任和工作重点。科学发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不应要求所有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都能够立即和直接地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技术发明的任务是根据科学发现所揭示的规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研制成新材料、新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流程。发明主要是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创新。发现是基础研究,发明是应用技术研究。虽然二者不可能截然分开,但在多数情况下,二者仍然是有区别的,创新的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成果的表现形式不同。

技术创新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标。科技创新成果需要有企业家把各种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进行规模化生产。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不一定是优秀的企业家。在社会化的分工体系中,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以及科学家、教授、工程师、企业家角色和职能各不相同,因此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他们的分工也各不相同。

随着21世纪超大科技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功能上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十九世纪的小科技时代,到二十世纪的大科技时代,再到二十一世纪的超大科技时代。科技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伟大变革。到了超大科技时代,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创新过程从过去政府主导的大院大所的大科技,转向超大科技时代的企业、个人、基金会、群众团体共同创新的多元化时代。在这样一个创新时代,企业作为科技与经济生产的载体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了。我国企业不仅要成为研究与开发的主体,同时还要成为国家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我国应培育若干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

科技型企业,甚至是超大型科技企业。企业不仅要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还要成为国家科技进步的引擎和动力。国家高校与科研院所应成为企业技术创新重要服务力量。中国应培育若干个像微软、IBM、美国通用公司那样的超大型企业。

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之所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除了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的结果,同时也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分不开的。过去我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以粗放型方式增长,或者是以劳动力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方式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往往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很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随着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经历一次大的调整和变革。经济的增长必须要转变到依靠科技,走科技集约型之路。走技术密集型发展之路,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经济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快速增长之路。企业一方面要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另一方面又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某种情况上讲,企业的这两个主体是相辅相成的。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要想具有核心竞争力,就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从过去一般性追求增长转变为依赖科学技术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取决于企业的引进、消化、吸收、创造。现代企业管理不是仅仅局限于对企业自身人、财、物的管理,而是扩大到对企业的技术储备、企业的人才储备、企业的战略决策等等方面。

从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普遍经验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多数的技术研发中心建在企业,科技队伍的主体集中在企业。这是因为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具有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内在推动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及经济国际化的大环境中,企业始终面临着竞争的压力,不搞创新,企业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企业具有重视技术创新的外在压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中,能够使技术创新方向和目标的选择更符合市场需求;企业具有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设备、工程技术能力以及社会化的配套能力。企业能够把科技要素、工程要素、资金要素、市场要素直接结合起来。当然,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第一,企业的制度安排具有追求技术创新的内在推动力;第二,已经形成竞争的市场结构,竞争机制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第三,具有追求技

术创新的企业家及其经营管理团队;第四,企业拥有一定实力的研究与开发力量和组织;第五,企业具有自我积累能力和外部融资能力。只有做到以上几点,企业才能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4.超大科技时代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基本特征

随着超大科技时代的到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具有一些重要特征,从国外企业发展的角度上看,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一般都是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主要来源,企业对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所占份额都在50%以上。企业已成为国家科技研究与开发的主要力量。企业是国家中长期工业技术成果的主要开发者。企业从事于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内在动力就是为了获得巨大的利润,并在最短的周期里收回成本。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其理论与应用有机地结合。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试制以及各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形成统一的创新格局。企业是科学技术引进、科学技术消化、科学技术吸收、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基地。国家的科学技术贸易如果离开了企业就等于失去了现实意义。以企业科技机构为核心,同时进行产学研一体化,这已经成为各主要发达国家主体型经济创新体制的又一重要特征。企业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不仅表现在其投入经费的强度上,而且还表现在其产出效益的份额上。企业已成为国家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象征和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企业主体型科技体系的建立都是具有以上特征。而这些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超大科技时代,企业必须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和投入主体。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寻求技术机会,自主决策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项目,付诸实施。决策之后,就要围绕目标,进行全面规划、制定组织实施措施。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筹资。企业自主决策,当然就要自行投资,自主决定筹资、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统筹考虑投入的分配和步骤。企业真正成为投入主体,从而保证其决策主体地位的落实。例如,美国微软公司就在其本国和中国建立微软研究院,并从公司的收入部分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新软件的研究与开发之上,使其软件产品始终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像中国的海尔集团和中国的联想集团等也都学习国外的经验,开始重视自主研究与开发活动。建立类似国际的研究与开发机构,进行研发,并在企业的发展方面取得成效。

第二,在超大科技时代,企业作为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当然也应该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利益

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企业追求经营利润,选择科学技术创新;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目的就是获取更大利润。这点也恰恰体现了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的动力所在。所以科学技术创新的收益理所应当归自主决策、自行投入,并付出创新努力的企业。科学技术创新是立足于不断变化的市场的,科学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因素,因而科学技术创新的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技术创新成功与风险或失败相伴而生。作为利益主体的企业,自然也是风险承担主体。这就是说,不论因为内部或外部的因素,还是由于市场或技术的原因,一旦导致创新失败,企业要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损失。

企业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这既为企业科学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创造新的生产力提供了充分施展的舞台,也对企业在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立企业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最终要通过主体对科学技术创新的准确把握和有效运作,来体现强大的科学技术创新实力,规避科学技术创新风险,获取科学技术创新果实才有意义。

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就要求企业具有创新精神和明确的科学技术创新战略,建设科学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科学技术创新机制,把科学技术创新作为系统工程来实施科学技术创新管理,以保证企业科学技术创新的成功实践。现在一些企业集团公司改制后,首先以科研开发和销售为突破口,组织优秀的科学技术设计人员成立了研究所,投入近百万、近千万,装备计算机局域网,改善科研设计条件;注重培养和使用技术骨干,广泛延揽人才,并设法稳定技术队伍;按照全新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方式运作,构建有利于科学技术创新的机制,为企业发展上台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公司科研开发、技术进步,进而真正确立起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打下坚实基础。使得该企业的新产品迭出,水平居国内领先,客户反映良好,在国内同行业中占据了强有力的优势竞争地位。招标胜数加大。企业依靠科学技术创新立足的雏形已初具,科学技术中心成为企业腾飞之翼的态势已显现。例如我国汽车行业新秀安徽奇端汽车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事例。

但也有的企业仍遗留不少旧的观念,企业经营以生产为主,生产以现有条件、能力、水平为根据;技术创新主体意识淡薄,技术创新与企业兴衰息息相关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懂得科学技术创新投入是企业应该也必须首先保证的生产性投入。导致其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跟不上市场变化,效益每况愈下,经营举步维艰。可

以这样说,企业作为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确立并实现之时,就是企业技术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经营步入稳定、快速发展轨道之日。

5.目前制约我国企业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达到49%;同时,各类企业支出的科研经费已占到全国的六成以上。企业已初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然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总规模虽有显著增长,但科技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较弱,企业的技术密集度较低,还不能说企业已完全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从投入主体到科技创新主体,企业的这个成长过程为何如此艰难?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的水平较低。企业的科研投入主要分三个方面,基础研究、产品的实验开发研究和前瞻性战略高技术研究,而我国企业的科研投入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实验开发研究这个非常低的层次上,这就使我国企业难以掌握核心技术,对外部技术的吸收能力也较差。我国企业的科研经费强度很低,多年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研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一直在1%以下徘徊,而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指标为2.5%-4.0%左右。为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今天的国际企业竞争正由生产阶段前移到研究开发阶段,但我国企业科研活动水平较低,缺乏科技含量高的原始性创新,这就难以掌握核心技术,无法形成跨越式的发展。

眼前利益也影响了企业对研究开发活动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水平。现在企业的竞争正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如果不能迅速走向科技创新的前台,将最终形成过度的对外技术依赖,这远比资金依赖、市场依赖所带来的影响更加深刻和难以摆脱。但我国企业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在我国现在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往往会因为投资科技创新活动见效慢而不愿意投入。

科技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几十年的改革尽管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很多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我国企业在国家科技投入方面所占比例仅为20%左右,企业在国家科技创新过程中只是充当配角作用,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二, 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很弱,由于投入少,加之政府的计划干预,限制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一个缺乏竞争的市场是不可能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

第三,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行政方式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的附属物,没有自主权,从而导致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低下,缺乏创新活力

第四,我国企业由于过去的计划经济的影响,企业科技人才溃乏,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例如在中国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在用人机制上的保守和不灵活使得很多优秀科技人才大量流失,或者被压制,使得企业缺乏应有的竞争力,从而导致很多国有企业纷纷破产。

以上这些原因都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转变科技发展模式,尽快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时代的需要。

6.促进我国企业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主要措施

科技创新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主体的活力,因此,在推进产业升级中,创新主体的自身效率和技术供给的有效性都至关重要。要解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完全形成问题和增加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应该着重在科技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产学研战略联盟、风险投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创新,要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事业单位的出资人制度,按照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对科研机构进行改革,加快应用开放型科研院所向股份制企业转制。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不是来自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的数量增加和单纯的规模扩大,而是来自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所体现的科技进步。

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具有外部效应,即全社会总体知识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使生产要素边际收益和规模收益出现递增现象。研究开发部门运用人力资本和已有的知识存量生产出新的知识和新的产品,导致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强,从而带来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了经济的长期增长。科技创新可以改变生产要素组合,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增加单位投入的产出水平,推进产业升级,从而使增长模式转变为主要依赖提高生产率的集约型增长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投入,但不同地区对R&D活动相同的经费投入并不一定带来相同的产出,科技产出不仅仅取决于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指标。因此,如果说对科技活动和教育活动的不断投资增强了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从而间接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或潜力的大小的话,那么一个地区的知识积累程度和技术产出及聚集能力才可以直接反映出其现实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因为科技生产本身也有投入产出的效率问题,而科技创新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主体的活力。另外,从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通道是否顺畅,不但取决于风险投资

机制、科技园区环境、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等创新支持系统是否完善,而且还取决于科技创新成果的适用性,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会大大提高其转化率。因此,在推进产业升级中,创新主体的自身效率和技术供给的有效性都至关重要。

相对于高校和独立的科研机构而言,企业的创新活动贴近生产领域,导向明确,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强化产学研战略和制度的创新,加快建设和完善城市创新体系,要大力培育创新主体。要解决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没有完全形成问题和增加技术成果的有效供给,应该着重在科技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产学研战略联盟、风险投资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创新。

第一,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事业单位的出资人制度,按照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对科研机构进行改革,加快应用开放型科研院所向股份制企业转制。全面推行科研项目社会公开招标制,取消内部委托制,实行由首席专家负责的联合团队攻关。改革科技评价机制,完善科技评价标准,健全科技评价专家库,规范专家遴选程序,建立科技评价意见反馈机制和科技评价监督及申诉机制。在科技类企业中,要积极推行股票期权制或期股制,加大对经营创业者和骨干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法保护职务发明中个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加强“产学研”合作。要积极引进国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实行联合办学,共建实验室、科技创业基地和研发中心。政府要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或研究院,吸引跨国公司的研发总部来中国落户。要以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政策推动、企业运作,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双向共建企业研发中心。

第三,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应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构筑全社会共享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包括研发、科技创业投资、人力资源、信息、知识产权等服务平台,为科教兴市主战略提供坚实的支撑作用。在研发公共服务方面,要加快建立“一网两库”,加快公共实验室、技术服务中心和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在科技创业投资服务方面,大力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以民间资本及国外资本为主体的股本结构,并不断拓展风险资本的退出通道。

第四,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园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