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红楼梦》等名著翻拍咋取悦于民?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就在《三国》“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不,刘备来了”、新《红楼梦》“黛玉裸死”,引来观众调侃揶揄之际,广电总局一项*新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开拍的电视剧中,超过50%是各类翻拍剧。

所谓名著,是指被学院的文学史、大众的阅读史**化了的作品。任何**,都有重读的空间。每一次重读,都将是一次改写的过程。所以,名著的改编,乃至搬上荧屏、银幕,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中国近些年的名著改编和翻拍,常让观众顿生“气死吴承恩,哭死曹雪芹”之感。

这引申出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名著翻拍,该拿什么去取悦于民?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名著本身。有故事情节,适宜拍成电视剧的,主要是小说。而中国文学以诗歌见长,小说*著,就那么寥寥几本。顺理成章地,四大名著成为翻拍的焦点。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要改编好,翻拍好,必须充分认识和把握四大名著的本质属性:人民性。

这*先表现在群体性。除了《红楼梦》外,其余三部,都是先经过劳动大众口耳相传,然后文学家加工创作而成。名著集体创作的文学属性,决定了它们是由*广大民众智慧与情感历练提纯而成,任何再**,都不应偏离这根主线。

其次,表现在抗争性。人民的文学,历来是抗争的文学,是反抗社会**与人类不平等的文学。比如,《西游记》反抗的是天上人间的等级秩序,《水浒》诠释的是****的常理,《三国演义》论述的是民间对道德**的崇拜,《红楼梦》则是对风雨飘摇、王朝末路的个体化表达。

第三,表现在伦理性。名著之所以成为一种文化群像,正因为它传达出了千**来一个民族国家稳定的价值观、伦理观。我们可以用今天的价值观有继承地批判,但却不能粗暴地图解,甚至取而代之,从而失去文学的历史性。

如果用这三条标准去衡量当今的名著翻拍热、改编潮,就会看得十分明晰。有人说,既然是翻拍,当然要加入自己的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你的个人情感是否能匹配大众对**的情感?有人说,既然是翻拍,就应该有所**,推陈出新。但如果除了人物名字是一样的,其他情节都改头换面,那是挂羊头卖狗肉,愚弄观众。有人说,既然是翻拍,就应该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但如果把黛玉的弱不禁风,换成丰乳肥臀,或许葬起花来,也不会那么婉约感伤了。

所有这些辩解,其实都是托词。翻拍成风,演化成翻拍成疯,**在于**力匮乏与利益驱使。无论是拍一部新剧,还是翻拍,都是需要对文学、历史、现实的深刻把握能力,需要付出很大心血。

之所以一面观众使劲骂,一面导演照样拍,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工业的强势话语权。制片公司、导演掌握了左右公众眼球的权力,草民们除了在网上**几句,依旧不得不接受电视频道的冲击入眼。虽然,在我个人看来,近些年也不乏翻拍的上乘之作,但不少导演,罔顾观众要求,主动放弃了名著的人民性,自说自话,把腰包塞得满满,还不忘把自己包装成热爱**的文化人。

文艺创作鼓励创新。但是,名著、**,是全民的财富,改编、翻拍,都必须尊重人民大众的情感与审美,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此的审批。否则,是在浪费观众的生命,浪费艺术家的生命,浪费国家宝贵的电视频道资源,同时,造成新的文化污染。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