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寿星织布手艺好 富家女与他相守62年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听说你们要来采访,袁伯伯早就下楼来等起了。他激动得不得了。”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江北区大石坝上六村106号时,88岁的徐淑清老人就指着坐在小区休闲椅上的袁万发老人向我们热情的介绍。

“快来坐,快来坐!我认识你,你就是重阳节前和泸州老窖酒厂给我送紫砂大曲和1000元慰问金来的赵记者。”袁万发老人一下就把记者认出来了。

老人好酒,每天午饭、晚饭都要喝两口。但一般是喝老白干,泸州老窖送的紫砂大曲,他还没舍得喝,就打开闻了一下。

在酒的话题中,袁老给我们讲述着他的人生故事。

16岁来到重庆学习织布

袁万发出生在遂宁一个叫安居坝的村子。父母靠租种地主的土地维持全家生计。

16岁那年,袁万发带着童养媳杨氏来到重庆闯荡江湖。在江北廖家台,他向一个名叫游金山的师傅学习织布,妻子杨氏学习纺纱。经过三年半的学徒生活,学得一手好手艺的袁万发,先后帮了3个**。其间,他和杨氏曾有了一个小女儿。可惜女儿出生7天就夭折了,后来杨氏死于霍乱。

地主女儿喜欢上了他

经过在重庆的几年打拼,袁万发积累了一些经验。当时已是廖家台一带有名的织布高手。这一时期,他每年要回遂宁老家看父母,经人介绍认识了当地一个姜姓地主的三女儿姜淑碧。

“开始我估计这桩婚事干不成的,我比她大15岁,加上他们的家庭条件比我好多了。他家的大女婿拥有240挑谷子的田地,二女婿也拥有80挑谷子的田地。我们家是他们家的佃客,不但没有一寸田地,而且每年也只能收5挑谷子,除了交地租就剩不了多少。”袁万发回忆说:“没想到,她竟像着了迷一样,喜欢上我这个已经有过婚姻的男人。她说,我在重庆见过大世面,一定要我带她出来长长见识。”

1943年,两人在腊月初六结婚,腊月十八,袁万发就带着姜淑碧到重庆来一起创业。他把自己积攒的*,花了700块大洋在聚贤岩买了一间一楼一底的街坊。然后花8块*买了织布机和纱子,办起了手工织布坊。

“那些年,我织布,她倒线筒,浆洗成品布。我们把织好的布拿到江对面的小什字一带去卖。日子**比**好。”袁万发说。就这样,这对纺织夫妻一直相濡以沫62年。直到2005年姜淑碧因病先去一步,享年80岁。

姜淑碧去世后,袁万发将她的骨灰安葬在遂宁老家。每年的春节,他都要带着儿孙回去给亡妻上坟。

王喜春:多年的劳动,造就了袁万发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神经,老人作息规律,性格开朗,心态平和,有利健康;长期吃头痛粉,其中的部分成分如阿司匹林,以及长期饮酒,可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但不应提倡。 本报记者 赵君辉

姓名:袁万发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时间:1910年10月29日

生肖:狗

居住地点:重庆江北区大石坝上六村106号10―4室。

生育:一生两次婚姻,生育3个孩子,现在仅存活一个儿子。膝下晚辈四世同堂9人。

健康状况:身体健康,性格开朗健谈,除因白内障致视力有所下降外,听力尚好。

生活习惯:每日三餐按时就餐。早餐一盒牛奶,二两麻辣小面。中餐和晚餐,要喝点60度老白干,饭量适中,菜肴与家人同食,无特殊要求。烟、酒、茶三开,喜欢看电视,不打牌。每天晚上7:00过就上床睡觉,早上6:00准时起床,早餐后就下楼与小区几位老人吹牛。喜欢吃沙胡豆、炒花生米和肥肉。

特殊习惯:一年360天头痛粉不离身,平均每天吃两包。

家庭环境:和儿子、儿媳一道居家养老,四世同堂,子孙孝顺。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