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股改的“隐形利益链”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以信达资产为*,四大资产公司股改正式开局,十年为限的大考牵出一条隐形的灰色利益链条,他们正在走上一条更为糟糕的路。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股份制改革终有眉目,7月16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挂牌。

出乎意料的是,建设银行进一步与之撇清关系,自称并未参股信达资产。就连“老东家”财政部也意在通过股改,以及下半年的引进战略投资者行动淡化自身的投资者身份。

曾经的“烂账公司”正在走向市场化阳光之路,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虽未正式公布各自的股改动作,但也已到了股改的前夜。

孤军奋战的信达

建行新闻处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建行并未参股信达资产,所谓建行拥有信达资产49%股份的说法并不准确。

另据国内金融业界**人士透露,1999年信达资产成立之初,曾经接手建行账面价值约2400亿元的不良资产,作为对价,信达资产向建行支付30亿元现金,同时向建行发行2470亿元债券,据了解建行并未对以上项目进行减持。目前信达资产股东权益约5959亿元,建行债券约占股东权益总额的41%,所以市场上会传出建行大量持股信达资产的传闻。

上述人士告诉记者,在十年之前,建行事实上与信达资产基本没有任何的经营关联,两者在运营方面是***立的。至少在资产方面并不存在持股关系,有的只是债权债务关系。“现在我们建行的董事长兼任着信达资产的党委书记。”建行新闻处人士称,这可能是建行与信达资产的**关联纽带。

财政部仍然全资持有信达资产的股份,引进战略投资者也只是信达资产的一个理想而已。

在信达股份成立仪式上,信达资产董事长田**表示:“信达资产希望下半年就能引进战略投资者,引进战略投资者是既定的。”财政部新闻处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到目前为止财政部仍然是信达资产的全资股东,但成立股份公司的意图就是让财政部股份逐渐淡出。

***新闻处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信达资产的上市审核材料并未经过过会程序,近期内通过IPO方式上市**的可能性不大。

但金融业界某人士表示,一旦进入***审核程序,对于这样一家承载国家使命的公司而言,IPO过会并不困难。该人士指出,中国农业银行上市就说明了这一点。信达资产、财政部等相关各方极有可能希望通过上市的方式来处理遗留的不良资产。“也许那些烂账还要再拖上十年。”该人士表示。

事实上多年来信达资产一直在谋求股改,该公司新闻处人士向记者透露,信达资产股改办公室多年前就已经成立,专门牵头推动公司股改。

然而下一步的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成效仍待时日,市场投资者是否看好其经营前景仍待考察。

失去的十年

在理论上的十年存续期里,含信达资产在内的四大资产公司并未**完成其使命。四大资产公司账面的不良资产率仍未得到明显改观,虽然在过去十年里,四大资产公司都进行过多样化改革,但它们旗下的各类金融类机构经营状况却每况愈下。接近信达澳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信达澳银基金经营状况差强人意。与市场上其他的基金管理公司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信达澳银基金某市场经理对此并不否认,她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由于缺乏**渠道,基金在市场**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困难。

信达资产虽然在不断将自己的业务范围拓展到基金、证券、期货、保险等领域,但在业界并未有突出表现,公司资产中的呆坏账仍然在继续增加。信达资产并不是四大资产公司中经营*差的一个,它至少被选为股改****。其他三大资产公司经营状况并不优于信达资产。

“问题不在于十年过去了,曾经的不良资产处理效果不理想。而是,一些稍微**的资产被低价处理了,更坏的资产反而被保留了下来。”一位接近资产公司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资产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违规操作,一些资产公司内部人员与外部人员密谋低价拍得被处置的不良资产,这造成了许多资产的低价流失。

“在这一过程中甚至形成了产业链条,资产公司内部人员专门成立公司,低价竞拍资产公司拍卖、处置的部分资产。”前述接近资产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实那些十年前的不良资产,有的已经**是不良资产,反而可能是价值很高的资产,但资产公司在处理过程中却仍然按不良资产的价格处理给了内部人士。”

另一位金融业界人士认为“这很正常”,因为缺乏监管,资产的估值程序**由资产公司自身确定,甚至可能只由资产公司的部分人说了算。在过去的十年里,财政部作为资产公司的出资者,并未能妥善履行监管者职责。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央行职能转变后,资产公司的监管职责已经交于银监会,而银监会并没有履行职责的合适条件。

银监会新闻处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在股改以后,资产公司获得全业务牌照,资产公司的业务范围会更多地与银监会的监管范围契合。由于监管缺失,处理着中国银行不良资产的东方资产、接手农行不良资产的长城资产以及对口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资产的中国华**产管理公司的管理者们中饱私囊,把那些容易处理掉的资产低价处理,却给下一个十年留下了更加难以处理的不良资产。

惨不忍睹的账单

“那些烂账公司是想要通过IPO摆脱困境。”前述金融业界人士如此解读四大资产公司近来的股改意图。该人士甚至悲观地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四大资产公司的那些烂账已经无药可医,经过十年时间,他们基本没有怎么改善各自的资本账面。

中国东方资产公司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方资产不同于信达资产,在经营方面以及经营状况方面与信达资产多有不同,所以进行股改的压力并不大。然而现实的情况未必如此,在四大资产公司中,业绩*好的信达资产年利润也刚过10亿元,这与近年来大笔捞金的金融机构相差甚远。

长城资产总裁办公室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长城资产目前也已开始股改,并且也为此专门设置了股改办公室,公司领导层*近一直忙于股改事宜。记者获悉,相比于信达资产、东方资产、华**产在金融市场上的积极动作,长城资产十年来的市场化运作更是乏善可陈。其他三家资产公司都已经获得了证券经营牌照,而目前的长城资产仍未获准进入股市。

2006年,长城资产试图进入银行业领域,但在重组万州银行的过程中并未有所斩获。在大鳄横行的保险业市场,长城资产旗下的长生人寿的注册资本刚刚触顶保险公司*低注册资本要求,使得其运作较为困难,甚至一直不为民众所知。虽然长城资产在**租赁业务领域耕耘多年,但由于国内**租赁业务市场仍然处于培育阶段,长城能从该市场获得的利润微不足道。

华**产近年来在资本市场动作频繁,但业绩却差强人意。在四大资产公司业绩额排名中,信达资产以十亿多元的总数排在榜*。而2009年长城资产金融服务业的收入仅为1.55亿元,这几乎不够其日常性支出。

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四大资产公司员工普遍表示,他们的收入待遇与其他金融行业机构员工无法相比。为此,四大资产公司还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某资产公司员工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公司的市场化程度很低,没有利润来源,没有好的待遇,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四大资产公司接手四大银行的呆坏资产以来,银行就与四大资产公司基本上脱离了资产、经营方面的关系。四大资产公司各自为战,欠缺市场经验,手中又积累着一大堆坏账,而且这种坏账仍然在增加,并且在过去十年中,监管真空期转好的资产被按坏账处理掉,坏账变得更坏,使得四大资产公司几乎积重难返。

再拖十年

在四大资产公司成立之初,国家设定其用十年时间去处理承接下来的不良资产。按此规划,2008年四大资产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大限已到,当时它们就该谋求转型,实现更为市场化的运营,但这一时间节点*终还是拖到了2010年,并且*先以信达资产作为试点。而其他三家资产公司股改进程尚无明确时间表。

一位金融行业**媒体评论人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股改醉翁之意不在酒,四大资产公司是想要通过上市的方式消化不良资产,把风险分担给更多投资者。

而另一位接近资产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其实资产公司管理层并不愿意股改,十年来他们已经形成了稳固的灰色利益链条,通过非正常的途径处理一些看似不良实则**的资产,令该行业的许多核心人士获益颇丰。这严重阻碍了四大资产公司的良性发展,也彻底违背了国家尽快解决不良资产的初衷。

东方资产某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这种观点,他们进行股改的积极性并不高。接近财政部人士表示,资产公司股改更多的是财政部门的愿望,他们也希望尽快摆脱这些“有毒资产”。

但是股改进程并不会一帆风顺,虽然信达股份挂牌成立,但持股方仍然是财政部,新的战略投资者仍然难觅踪影,与信达资产有深厚渊源关系的建行也极力想要撇清关系。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采访时,该行新闻处相关人士表示,从信达资产接受建行不良资产以后,建行与信达资产就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了,建行也没有参股信达资产的打算。

引进战略投资者将成为信达资产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信达股份董事长田**在信达股份成立仪式上表示:“引进战略投资者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某金融行业人士认为,信达股份的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不具有吸引力,甚至还可能是“毒素”。“他们极有可能尽力通过IPO获得**平台,这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操作起来更方便,只要能够顺利通过IPO这关。”

另一位活跃于金融市场的观察人士认为,通过上市途径,资产公司将那些不良资产的风险转嫁给了普通股民,这将再次严重损害股民利益。“处理不良资产或者通过政府财政埋单,*终由纳税人负担;或者直接通过资产公司上市运作,直接将不良资产抛向股市,由股民直接埋单。”该人士分析道。

对于资产公司的上市前景,一位股民认为,未来银行的呆账坏账会更多,而资产公司则会有更多的可处置资产,他会重仓持有资产公司的股票。另一位股民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他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在他看来呆账、坏账是不能产生价值的。

但一位业界人士向《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呆账、坏账是个动态概念,在一段时期它可能是呆坏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呆坏账也许会转化为优良资产,国际上也有许多公司都在经营不良资产。

“如果真能顺利实现股改、进入股票市场,资产公司的管理机制更为明朗,资金来源更为广泛,对于消解不良资产也许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前述金融业界**人士表示。

而某观察人士却并不看好此种操作手法,他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呆坏账还在继续扩大,资产公司还需要不断接手,而且十年来资产公司也没能找到更好的消解坏账的手段,他甚至将四大资产公司与美国“两房”相比。“坏账终究可能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出现重大动荡。”该人士说。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