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三角到长三角 一张订单的大迁徙 (2)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然而实际上,张连中*后投下去了1500多万元。“在建厂房的过程中,企业的销售额直线上升,增长很快,这越发增强了我对童装产业的信心,所以加大了投入力度。”

2004年下半年,张连中将益华搬入园区。同样进入园区的,还有117家规模童装企业,其中有30多家都来自浙江省外。

胆子大、有魄力的*先进了园区,这就仿佛一个分水岭,企业与企业之间渐渐拉开了距离。

这之后,织里镇**又连续打造了童装科技园、童装创新园等在内的多个园区。从2006年开始,镇上对“三合一”企业进行整*,淘汰了一大批落后的生产企业。

与此同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从坯布、面料、辅料,到托运市场、劳动力市场;从印染、砂洗,到印花、绣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平台。

织里小镇热闹了起来,中心区域不断扩大,老的镇中心不够用了,于是又建了新的。过去小镇周围的那一大片荒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园区、厂房以及市场。

订单迁徙

就在织里童装迅猛发展的同时,在广东佛山拿了15年货的陈基平敏感地意识到,佛山童装产业正悄悄发生着一些变化。随着佛山市环市镇变成环市区,小镇被城市化的历程,也正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被逐步淘汰的过程。

一条地铁正从广州一直延伸到佛山,城市与城市之间更加紧密――紧密到乡镇几乎被从地图上挤了出去。

先是**对于童装产业的倾斜政策几乎没有了,紧接着,到了2007、2008年,佛山市**开始要求辖区内的童装企业外迁。

这批佛山童装企业的**中,有许多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打工仔。他们在童装厂里工作,有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积累,于是自己开了工厂。由于不是本地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了租赁厂房。也许是因为还找不到足以替代故乡的归宿感,他们似乎不太舍得投入。

如今企业规模大了,有了一定的资本实力,他们则纷纷把*投入到一些更轻松、更容易**的行当中。

“佛山有局限性了。”陈基平想着。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

而同样在这一时期,福建石狮凤里的童装产业发展,则显现出了另一种变化――一度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石狮,开始转头向外,拥抱看起来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国内童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事实――小镇织里是个令人担忧的对手,企业主的勤奋、**的明确导向,都为这种担忧增添了不少成分。

一批起家早、手中掌握了渠道资源的童装代理商*先转型,改走海外市场。他们从国外拿回订单,交给一些石狮的生产厂家代工,从中*取差价。

石狮童装企业马上发现做外贸加工的好处:订单源源不断,不用花过多的心思设计,也不需要担心市场在哪里。总之,比过去更轻松,但一样能*取利润。

2006年-2007年,福建石狮童装整体转型,从内销为主转为外贸加工,原有的国内市场拱手让人。

佛山的产业提升、石狮童装的整体转型,令原本国内童装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慢慢倾斜。随着2008年金融风暴的来临,出口加工型企业备受煎熬。而小镇织里,却迎来了20多年来“*好的时光”。

“*好的时光”

2008年下半年,陈基平终于来到了小镇织里。

他是一个商人,商人看的是市场。他眼看着在中国的童装产业,佛山和石狮的市场份额似乎越来越少,只有织里还在不断地增长着。

早年他的哥哥曾来考察过织里。那时候,哥哥跟许多第一次寻访而来的客商一样,犯过一个错误――他们只知道湖州产童装。到了湖州,哥哥下车便问:“童装市场在哪里?”人们回答着:“在织里。”“在这里?”初来乍到的客商往往错听了这个名字,在周围找了一圈又一圈,*后才发现,原来不是在“这里”,而是在“织里”。

陈基平当然不会再犯这个错误――织里已是今非昔比,名气比过去大了许多。他走进张连中的企业,**的热情令他觉得有点受宠若惊――在广东做生意的时候,那边的**向来是公事公办,不会像织里**这样,在你面前放一盒糖,还剥一颗糖果递给你。

织里**做生意的方式也不一样。在佛山拿货的时候,必须得一手交*一手交货,但是在织里,你可以先拿货,再付*。

陈基平觉得这样做生意令他很愉快,*终,他成了湖州益华“华诺”牌童装的云南总代理。

与陈基平有着同样想法的代理商不在少数。于是,织里镇上大大小小的童装厂突然发现,2008年外来的新面孔多了不少,与此同时,自家的生意好了许多。一些只有30来台机器,20平方米左右铺面的小家庭作坊,一天竟然可以*到1万元。

除了童装销售代理商,新来的面孔中,还有不少是广东的面料和辅料商。面料市场新开了不少广东人的铺子,一排排簇新的门面,许多招牌上挂着开业横幅,门口还留着刚刚炸过的爆竹碎末,这些都是刚刚开业的痕迹。

一家名为广州名城的布行2009年年初刚刚落户织里。店里的伙计说,去年一年,广东、福建一带做外贸的童装企业倒闭得比较多,相对而言,织里一直做内销很稳定,于是索性把店搬到了这里。

2009年春节过后,小镇上又新增了1000户左右的家庭生产作坊。单是年初一段时间,车站客流量据说就增加了两万多。

湖州小霸王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友法很是高兴,他原本计划今年要扩招60名员工,如今全部到位。张连中也很开心,他今年也扩招了几十名员工,计划着要在保持原有规模的基础上略扩大,“关键是加强产品研发,搞好内部管理,巩固营销通路。在件数不变的情况下,把产值提高。”

商业街上,织里*大的童装企业湖州今童王制衣有限公司的招工横幅仍然挂在半空,为企业的迅速发展做着注脚。

未来隐忧

做童装是个辛苦行当,这一点织里童装**比谁都清楚。从一件衣服的款式、面料、颜色等各个细节开始,到*后一件成品出来,这其中每一个过程往往都得**亲力亲为。而且往往三两天就必须得出新产品,随着季节的变化,还得不断调整、改变。

就是这样辛辛苦苦做下来,由于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也不可能获得像别的产业那样的飞速发展。似乎这个行业决定了企业很难长大,――至今,织里小镇童装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企业只有一家。

张连中深知销售额增长的背后需要有怎样的付出,一个简单的比例是:每增加1000万元的销售额,他就得多招100名员工。

他去考察过东莞樟木头镇的著名童装“小猪班纳”,牌子打得很响,员工也就不到1000人。为了打品牌,花销很大,如今在童装这一块还养不活自己,得靠其他产业补贴。

那去学学温州的童装品牌“巴拉巴拉”如何?

这家童装企业去年销售额8个亿,今年号称要做到12亿元。“巴拉巴拉”不做制造,只抓终端。但是,如果没有其背后森马集团多年的渠道基础,它能像现在这样到处开店,走出专卖店模式吗?

2008年这样的繁荣能够持续多久?企业依靠如今的发展模式能走多远?私下里,织里童装**们也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张连中的周围,不少童装企业开始朝其他产业发展了,做些项目投资,搞点“副业”。

甚至他自己,也在进行一些多元化的尝试了――不久前,他们40多家织里童装商会的会员企业,联合成立了织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将参与到国际童装城的投资建设中去。

这座国际童装城,由织里镇**、织商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外来投资商三方出资,出资比例为1:1:3。“童装城”占地600亩,计划总投入20亿元,今年年底一期竣工,明年4月份即将开业。

项目看起来是不错,然而,他的将来究竟会是怎样?织里的将来又会怎样?初春的夜色里,张连中开着车带记者穿行在小镇,窗外细雨迷蒙。

细雨中的小镇仍很热闹。南的北的人好像突然从四面八方冒出来似的,在灯火辉煌的街道上晃悠。

真不像个小镇了。这张图景既繁荣生动,又杂乱迷茫,像是某个琢磨不透的未来。

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