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环境造成智力差异 学校教育让人更聪明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传统的“智力遗传论”认为,智力是由基因决定,一切的努力都将无法改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本书作者阐明了能打开通向未来智力进步大门的不是让人无能为力的遗传基因,而是像学校和社会环境这样可变可控的因素。只要我们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

智力的差异是环境造成的

遗传对智力的贡献有多大呢?实际上,遗传学家表示,根本就不能对遗传度进行单点估值。心理学家艾瑞克・特克海默*近证明,遗传度**取决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他发现,处于社会中上阶层的父母,其智力遗传度为0.70,而较低社会阶层的父母,其智力遗传度仅为0.10。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为孩子智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法国采用了一项不同的“自然实验设计”:一些被中上阶层家庭收养的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与他们未被收养的兄弟姐妹进行比较。而被收养的孩子在两项测试中,测得的智商分别是107分和111分,未被收养的同胞兄弟姐妹在两项测试中,测得的智商平均数为95分。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上阶层环境成长的贫困孩子能够为智商贡献12-16分。被收养孩子与其未被收养的兄弟姐妹的学习成绩,也有很大的差别,被中上阶层家庭收养的孩子考试不及格率只有13%,而他们未被收养的兄弟姐妹考试不及格率高达56%。实际上,环境的影响几乎**盖过了遗传的作用。

所以,你花在子女身上的时间、**和耐心并没有白费。如果将不同社会阶层的遗传度平均一下,很可能*高不会超过50%。剩下的智力差异大部分是环境因素造成的――同一家庭内部共享的环境,不同家庭之间的环境差异,以及同一家庭内部存在的环境差异。

学校教育会让人更聪明

有关学校教育影响智力的研究,早在1923年就开始了。心理学家休・戈登在伦敦研究了一些流动劳动力的子女们的智商,他们的孩子很少上学,或根本不上学。在本该开始接受学校教育的年龄,这些孩子的智商都在低-正常范围的低水平区域内,但此后却持续下降。4-6岁孩子的平均智商是90分――接近正常范围的下限,而年龄*大的孩子的平均智商是60分,远远低于人们规定的智力缺陷的下限,而上学的孩子平均智商则没有下降。所以研究结果表明,学校教育对于维持孩子们的智力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许多地区都将入学日期定在9月的某**。我们以9月15日为界线,一个出生在9月16日的孩子,不得不比出生在9月15日的孩子,多等待一年才能进入学前班。这就非常巧妙地构成了一项自然实验,为我们研究学校对智力的影响提供了机会。有的孩子拥有比其他孩子几乎大一岁的优势,有的孩子拥有早上一年学的优势。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年龄差一岁意味着智商低很多。为此,我们比较了这两类孩子的智商后发现,早上一年学根本不会对智力有任何影响。而实际上,德国和以色列的研究都发现,一年的学校教育等于年龄增长2岁。

另外一项关于推迟接受学校教育的研究,考查了弗吉尼亚爱德华王子郡的一些黑人儿童。1959-1964年,当地关闭了所有**学校。在此期间没有上学的孩子每少上一年学,智商平均下降6分。瑞典心理学家掌握了几万个男孩的智商数据,接受智力测试时是13岁,研究人员挑选出在13岁时智商、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习成绩都相同的孩子。所有这些孩子在18岁时为了申请入伍,再次接受了智力测试。心理学家们发现,那些在13岁相同的孩子,每少上一年学,智商就平均下降2分。这些研究都证明了,留在学校里学习使智商有了大幅提高。

儿童早期教育可以改善智力

改善贫困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会对孩子的智力起到很大的作用,启智计划就是这样一项对贫困孩子的补偿计划。*初主要是为了改善三四岁贫困儿童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参与该计划的5岁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在认知测试中的得分提高了大约0.35个标准差,相当于智商提高了5分。不过到了孩子升入小学高年级时,这些效果就**消失了。

还有比启智计划更耗时耗资的一些计划,并且其中一部分计划取得的效果更大更持久,这些项目大大提高了贫困孩子们的智商――在孩子5岁时提高了0.7个标准差,甚至更多。不仅如此,这些孩子们在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过,这样的效果一般都会逐渐减弱,*后**消失。

因为无法维持高质量的环境,这种成效尽失是在所难免的。其实,一些儿童早期教育计划确实使智商在短期内得到了大幅提高,在长期内也使智商或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1962-1967年,在密歇根州的***提开展了一项叫做佩里计划的早期教育,总共有58名黑人儿童参加。佩里计划要求在一年的时间里,孩子们每天上午在教室里度过两个半小时,持续30周的时间,主要是进行一些促进孩子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的活动。孩子与老师的比例平均是6:1,所有的老师都接受过很多儿童早期发展和教育方面的培训。每周老师会进行一次家访,在孩子家里待上90分钟,鼓励孩子的母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来。参与这项计划的58名孩子构成了治疗组,其他65名孩子构成了控制组。计划允诺,该活动结束后,这些孩子都将进入他们所在社区里教育水平较低的学校上学。

项目结束时孩子们5岁,控制组中孩子的平均智商是83分,治疗组中孩子的平均智商是95分。此后,治疗组中孩子的智商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下降,到10岁时,他们的智商已经下降到了控制组的平均水平,也就是85分。

这样的结果令人失望,但考虑到孩子们在项目结束后的家庭情况、居住环境和就读的学校,这就一点也不足为奇了。不过令人感到吃惊的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后来的社会经济地位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这不仅仅是佩里计划,还有一些教育计划也显示,虽然治疗组的孩子们获得的智商优势逐渐消失了,但是后来他们在生活中取得了更多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留级率降低了,高中毕业率升高了。即使智商上的优势**消失以后,学习成绩还能得到如此大的提高,这使得很多人怀疑这样的提高,恐怕不是由于智商提高本身造成的,而是因为这样的干预措施导致孩子发生了一些性情上的变化,或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尽管当环境不再有利于提高智力时,这些变化也能使得孩子们取得更大的成就。

总之,儿童早期教育干预计划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孩子和少数族裔的孩子是卓有成效的。很多计划在结束时都使参与者的智力得到了大幅提高,虽然在教育水平较低的社区上小学期间这些效果就逐渐消失了,但是能让孩子们进入高水平的小学念书,智力上的优势就不会削弱。这就告诉我们,比提高智力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取得了更好的成就。

使孩子更聪明的益智秘诀

夸孩子聪明伶俐不如夸孩子刻苦努力。因为夸奖孩子聪明恐怕不是个好主意,这会使孩子一心只想要表现自己有多聪明,所以他们就只完成自己擅长的任务,而不会努力去改善自身存在的不足。换句话说,如果夸奖孩子聪明,他们就会拒绝接受挑战,拒绝完成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的任务。相反,家长表扬孩子的刻苦努力,就会使他们知道,智力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不成功就要更努力。

有一项实验验证了这一点。发展心理学家克劳迪娅・米勒和卡罗尔・德韦克在一群孩子中表扬一部分孩子很聪明,表扬另外一部分孩子很努力。随后研究人员让孩子们完成一组试题――这些试题有的比较容易,有的比较难。被称赞聪明的孩子中有66%选择了能够表现他们很聪明的容易的试题,而被称赞努力的孩子中有超过90%的孩子选择了能够从中学到东西的试题。如果孩子们的成绩好是因为他们聪明,他们就不愿意冒险去发现他们其实并没有那么聪明的试题。如果孩子们的成绩好是因为他们努力,他们就愿意找一些更难的题目挑战自己的极限,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奖励。如果孩子对你想要鼓励他做的事情已经有了一些兴趣,就不要再向孩子许诺任何奖励。心理学家马克・莱珀和戴维・格林一起观察了孩子们的一项活动――用神奇笔画画。大多数孩子都用这种记号笔画画,显然他们玩得很开心。我们向一些孩子许诺,如果他们用神奇笔为我们画一些画,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励。这些孩子愉快地答应了并画了画。一两周后,我们又把神奇笔发给孩子们画画。那些因为用神奇笔为我们画画而得到奖励的孩子,比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画得少得多――画的质量也大大下降。实际上,“契约”已经把游戏变成了工作。我们又表扬了另外一些没有得到许诺的孩子画得很好,随后这些孩子用神奇笔画的画,比既没有得到许诺也没有得到表扬的孩子画得多。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如果他们做了,就表扬他们,不要向他们许诺――做了就会得到奖励。

有效的辅导。当辅导孩子学习时,尽量记住马克・莱普总结的辅导5C原则:培养一种控制感,向孩子发起挑战,向孩子灌输信心,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将问题放到一定的背景中去思考。不要总盯着一些小错误不放,例如忘记写负号等;不要因为要顾及孩子的面子,而降低辅导材料的难度,相反,换一种方式表述这些材料。

选择一所好的学校。既然学校可以使孩子们变聪明,就无须怀疑好学校能使孩子们变得更聪明。在你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让孩子进入由*好的老师负责的班级,尤其是孩子一年级的时候,避免进入新教师负责的班级。教师素质的高低有很大差异,所以想办法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够产生很大的效果。如果每年我们能用平均水平的教师淘汰表现*差的5%的教师,那么只要短短几年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就会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

摘自《开启智慧》理查德・尼斯贝特 著 仲田甜 译 中信出版社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