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传承 中医发展有新进展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上周,73岁的老中医陈幼生,收下了从医50多年来的**个徒弟,21岁的李吉。

拜师仪式**中国传统特色,陈幼生先向东汉末**医学家、“医圣”的张仲景像和师傅“伤寒**”陈慎吾像上香跪拜。随即,李吉呈上拜师帖,向陈幼生跪拜奉茶。当被问及为什么此前不收徒弟,陈幼生的回答很简单:没出路,不能耽误人家前程。

陈幼生所说的“没出路”,指的是在几年前,国家仍规定,只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毕业后试用期满一年,才可以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中医执业资格。师带徒,已经被排除在了中医的培养体系之外。

事实上,14岁拜师学医,陈幼生本人也是传统“师带徒”培养模式的产物。

按照传统的中医培养方式,汤头歌、药性赋,都是学医者从小当儿歌背诵的医药基础,年纪稍长,中医的四大**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经》,也需要大段大段地背诵。直到熟记药性病理,才有机会跟随师傅临床。师傅把脉、辨症的过程中,都会口传心授脉理、病理,将此前的填鸭式背诵得来的知识,转化为理解和实践。

从跟师傅临床,到获得处方权,一个悟性好的徒弟,至少也需要3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徒弟在师傅面前接待病人,开出的方子在抓药前,先交给师傅,请师傅指正,增加或删减剂量,病人走后,再向师傅请教自己方子的得失。

由于师带徒需要花费大量心力,旧时的老大夫由于精力有限,往往只能陆续带几个徒弟。

在传统中医看来,师傅带徒弟的好处,在于他能够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进行指点,通过活态传承**技艺的准确性。

与标准化的西医不同,中医的特点是同病“异”*,*病是目的,但方法不求统一。以辨证方式论,在中医内部,分有不同流派,如伤寒六经辨症,脏腑辨症、气血辨症、八纲辨症、三焦辨症等等,如何选择,要看中医的师承和在临床中的偏重。

有一种说法是,看年轻中医的方子,往往很杂,而且易着痕迹,随着年齿渐长,则痕迹渐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风格突出临床又有效者,则能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流派,成为大家。一个刚刚出师的中医,在临床中往往谨遵本流派的辨症方法,随着掌握的辨症方法逐渐增多,思路随之变宽,无论是诊断还是下药,才会逐渐从容。

据统计,虽然**多达几千味,但一个中医惯常使用的,不会超过两百多味,其中*常用的不到一百味。甚至有些医生,对于来问诊的大多数病症,只开小柴胡汤或逍遥散等常见药方,而在这些基础方上,中医加上去了减下来的,就是学问。

用陈幼生的话说,中医的学习过程,就像是揉面筋,将一大团的知识和经验反复揉搓,*终剩下一点面筋,就是属于每个中医自己的东西。

就在三年前,中医执业资格的硬性规定才出现松动。按照新规定,跟师学徒满三年,签了**,师傅允许出徒,徒弟只需具有一个成人高考的夜校毕业证,经卫生局考试通过,就可获得助理医师资格,两到三年后,再视情况转为正式医师。

“承认了师傅可以带徒弟,是个进步,但速度太慢了。”陈幼生感慨。

从学徒到成熟,一个合格中医的成长过程,往往建立在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和饱读**医书的基础上。一般而言,60岁到70岁的年龄段,往往是中医成熟期。而这一年龄段的传统中医当下的数目,甚至少于解放初期,按照卫生局规定,中医一小时内标准的接待病人数为4人,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显而易见。

更重要的是,由于过去的几十年中,师带徒的中医传承模式一直不被认可,所以这一年龄段的老中医,像陈幼生此前那样,不收徒弟的不在少数。

“未来十年是中医发展的关键,发展缓慢就意味着消亡。”老中医郭子光说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