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金台随感:难得一味苦药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上海书展前夕,陆谷孙先生写过一篇短文。当时媒体正在报道一出闹剧:妻子埋怨无车无房离家出走,丈夫打着赤膊,在上海闹市长跪搓板负荆请罪,有围观者居然为此感动得眼眶泛红。6小时后,妻子打来手机表示原谅,“感人一幕”宣告收场。陆先生写道,丈夫供职IT,月入8000元,使用“新潮”手机,还知道廉颇负荆请罪之典故,当属有点文化的“白领”,缘何如此自戕尊严,甘当“现世宝”;而那妻子撇下10个月的孩子,蒸发半个月,全是因为嫌弃丈夫*不了大*,无车无房。陆先**感慨说,闹剧的这一幕也许可算演完,但是这对夫妻若不摆脱房子、车子等物质至上的奴役,不给自己营造一个精神家园,闹剧远未演完,弄到*后,演成悲剧也未可知。

陆谷孙先生是一位大学教授,他的博客时有妙文。这一篇《无房无车与读书》,我就是从他的博客中拜读的。真正精彩的内容在下面。他说:“营造精神家园就要避开喧嚣,沉潜读书,即使是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答案的书,诸如T・S・艾略特1934年所问”,然后引其原文并且翻译说:

“Where is the life we have lost in living?

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

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

试译:“过着寻常的日子,我们丢失的生命在哪里?

有了知识,我们丢失的智慧在哪里?

见闻固然不缺,我们丢失的常识在哪里?”

陆先生*后说:“来到书展的朋友们,跟我一起经常这样问问自己,如何?”T・S・艾略特的这几个问题,连珠炮似的,让人无法回避。欣赏这篇博客,一个显而易见的收获,是找到一段打动自己的座右铭。

T・S・艾略特,英国现代派诗人和文艺评论家。有诗集《普鲁弗洛克及其它观察到的事物》、《诗选》、《四个四重奏》等。代表作为长诗《荒原》,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1948年因“**现代诗,功绩**的先驱”,获诺贝尔文学奖。80年前他提出的这几个问题,今天在中国依然很有现实意义。今天的中国温饱已经不成问题,正在步入小康社会,应该说大多数人已经能够“过着寻常的日子”。可是,说来奇怪,正是这种“寻常的日子”,却让“我们丢失”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丢失的生命在哪里”都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知识”,却让“我们丢失”了自己的“智慧”,而且连“丢失的智慧在哪里”都不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对大多数人来说,今天是个信息充塞乃至信息**的社会,“见闻固然不缺”,却让“我们丢失”了自己的“常识”,而且连“丢失的常识在哪里”都不知道。这又是为什么?人们到底怎么啦?

陆谷孙这篇《无房无车与读书》,有感而发之利剑,似乎直指那一对无车无房闹市闹剧的青年夫妻,实际上却对所有人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人生课题:身处物欲横流之中,何以自处,才能不受“房子、车子等物质至上的奴役”?人们为什么会“丢失”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乃至于连“常识”也“丢失”殆尽?说到底,在“房子、车子等物质至上的奴役”下,人们已经**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所谓“自戕尊严”,已经麻木得没有一点痛痒的感觉。更可怕的是,这种由“房子、车子等物质至上的奴役”造成的心灵伤害,至今尚未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人甚至以为不过是几个书呆子的危言耸听而已。

陆先生开的药方是读书。“避开喧嚣,沉潜读书”,“给自己营造一个精神家园”。这是一味良药,也是一味苦药。老生常谈,用心良苦。不过,在“浅阅读”大行其道的今天,真正做到“避开喧嚣,沉潜读书”,谈何容易。有人嘲笑这是急惊风遇上了慢郎中。看起来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其实忘记了****的药理常识。这大约可算是“见闻固然不缺,我们丢失的常识在哪里”*新之一例。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