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杂谭:高校博物馆应开门迎宾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比起众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高校博物馆,由西北农业科技大学诸多博物馆组成的大型博览园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年接待人数逾10万,让不少高校博物馆眼热。西北农科大的博物馆群面向社会全面开放的姿态是高校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一场多赢之举:一方面发挥了自身的社会教育功能,给公众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向公众传播农业文化和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提升了自己的知名度,得到社会各界的了解和认同,为自身的发展**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当下很多高校博物馆在服务教学、科研的同时,却放缓了向社会开放的脚步,孤芳自赏的结果是使自身陷于困境,几乎成为高校发展中一块“鸡肋”。作为大学历史的汇聚点、开展科研教育的平台和对外展示的窗口,高校博物馆已成为大学的“名片”和“金山”。然而,这些“金山”真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纷纷建立博物馆,目前已有200多座,可超过半数的学生却不知道身边就有博物馆。

为何要深锁重门、自我封闭?理由当然是有的,譬如浅层的建筑布局问题,深层的机制、管理问题。但这些都不是高校博物馆深锁重门的理由,无论从高校发展还是公众需求来看,向社会开放高校博物馆是一种趋势。

高校博物馆不仅属于高校,也属于社会,是一种纳税人供养的公共资源,因此它不仅要收藏文物,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而且应承载知识集聚和文化传播的责任,发挥其社会教育功能。其实就收藏的数量、种类、价值来说,高校博物馆绝不亚于社会博物馆,有的就收藏水平来说已经跻身世界的**,譬如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馆藏各类地质标本3万余件,标本的丰富性、典型性和观赏性在世界上位居**。让这些**的**博物馆深锁重门,不仅无法满足公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而且无益于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也无益于展品的补充和更新。高校博物馆不能只建立在为研究而收藏的基础上,应当考虑到学生的需求、照顾到社会的需求。开放高校博物馆,也是其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公众来说,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他们对政史知识、文博知识的汲取欲望不断高涨,对文物收藏的热情不减,学习历史、文化、科学、艺术已经成为文化休闲的重要内容,日益高涨的群众文化需求正倒逼着高校博物馆打开馆门。没有博物馆的高校,缺少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内涵,有了博物馆却不向社会开放的高校,是一种文化“自闭”。传播历史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中华文化,高校博物馆责无旁贷。期待更多的高校博物馆开门迎宾,让公众欣赏馆内藏品,触摸历史脉动,徜徉于与古人对话的精神文化之旅,充盈知识,丰富精神,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