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海尔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这两天又注意到了海尔的大量报道,是关于海尔流程再造阶段性成功和总结,读来恍如隔世;基于山东人的荣耀感,前些年很乐意买海尔的产品;谁知电视机很快屏幕不亮,遥控器用起来也不舒服,于是扔在一边,慢慢忘掉了;接着是去青岛给海尔的一个供应商做咨询,诉苦说供货款海尔36个月没付,若要一次付清就得打七折。再后来听说海尔也搞了房地产、保险、生物医药、IT等等多元化业务,于是逐渐忘掉了海尔到底是做什么的,什么产品还有名气。

读完*近的报道,才知道为什么海尔这10年没动静,原来一直在苦练内功;海尔推出了“人单合一双赢”的商业模式,让流程而不是**来管理企业。借用《环球企业家》文章中的一段话来解释:“这里的‘人’指的是自主创新的员工,‘单’不是狭义的订单,而是有**竞争力的市场目标。意即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市场目标,在为用户**价值的前提下,员工和企业的价值得以实现”。据说海尔的多个产品销量因此都是****。但正如讨论中国GDP超日本一样,中国跟日本比是大而不强,因为我们的人口是人家的十倍,所以人均GDP就是人家的十分之一。***说过中国出口8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A380空客飞机。所以对比数量排名意义不大。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再跟海尔说句着急的话:内功练得再好,消费者感觉不到,值得吗?

从研究并教授企业战略课以来,就一直推崇张瑞敏的理性高度和对于制造业的前瞻性。“海尔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创新来*夺客户资源”,精辟点出了家电制造业的营销竞争本质,以及必须技术创新来进入新阶段营销竞争的发展性。现在是的提法是“企业所需的是核心竞争力,即企业可以获取用户资源的能力,如果我有了这个能力,我就可以获取核心技术和产品”。如果没了核心技术和产品,那企业又凭什么获取客户资源呢?营销竞争,还是迎合客户需求?苹果公司手机产品的出现将手机行业推入下一个竞争和繁荣阶段,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家电的竞争也绝不是简单的营销竞争;只有**/引导新需求的技术和应用创新才会带领家电行业进入新的繁荣期,而只有定位制造环节的才会更关注效率的提升,而不是简单创新。

张*席还说正在打造的这种商业模式,要让“企业变成一种自组织,能够自运转、自创新。”听起来就像是某项事情要**放手前,希望给其安上个自动挡,毕竟房地产、生物、IT、金融、物流等等这些多元化业务的行业吸引力要大于家电制造业;或者是面对只有六个面的骰子,却始终无法找出第七个面而产生绝望心理的时候,像秦始皇一样又去开始寻找长生不老药;或者是背负的光环太久成了负担,以至于非要为其赋予或挖掘出与众不同的特征,即便这些特征消费者竟然感觉不到,“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海尔人真的很累;你指望制造业从业者愿意动用多少脑细胞来搞明白这些弯弯绕?外面的**都看不明白。

**老店本来就是个错误概念:**只有一个GE;我们去学习这样**的榜样,寄希望于小概率事件的发生,只能说心态急躁,乱了手脚。

但是却仍然佩服张*席的“居危思进”的正确战略环境观。机会太多,追逐机会无可厚非,但不要像UT斯达康,偶然的成功后面竟然失去了方向。

不要把手段当成目标。与其在效率方面拼死搏杀,搞流程,或着眼于满足消费者的眼前需求,何不学学苹果公司,靠技术创新引导需求,**新需求。

海尔品牌其实可以没有家电。资源是拿来匹配机会的,正如转入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突围不了,就是该考虑放弃的时候;不要将既往的业务一直背负在身上,GE**来的业务不知换了多少种,VCD的生命期也只有短短的几年。正如一个老和尚对因为自己背妇女过桥而半天念念不忘的小徒弟说的“我早已经放下了,你还放不下”;光环、资源放不下就会被压垮,市场会说:再见,海尔!

若海尔认为自己的优势在*夺客户抑或满足客户现有需求,何不学富士康,或者的做法,**转向代工,甚至品牌租赁。做不了西门子,就给他们配套,做自己擅长的。富士康规模如此大不也在坚守代工吗?

对资源实在舍弃不了的话就主动出击做并购。过度拥挤的行业往往需要通过并购整合,减少竞争者数量,降低竞争的激烈程度,家电行业尤其需要如此。海尔不这样做,未来也会有同行,甚至投机资本这样去做;与其被鱼肉,不如鱼肉别人。

再见,海尔!回来一个新海尔。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