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突发事件的处理看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传媒》杂志供稿

摘 要:“**”、“3?14**事件”、“5?12汶川地震”等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处理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新闻发布体制滞后、法律法规的缺失、新闻发言人角色“错位”、专业人才稀缺等。本文主要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出发,探讨重大事件发生时我国**新闻发言人的应对方法以及进一步完善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闻发言人制度;突发事件;制度困境;完善途径

“突发事件”是考验一个国家应急管理系统、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良好时机,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有利于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步较晚,由于理论和实践的不足,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挫折。“**”之后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然开始转变,**对于“5?12汶川地震”成功的危机处理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逐步成熟,然而“3?14**事件”、“躲猫猫”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同样暴露出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快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迫切需要。只有真正完善和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才能建立**与媒体、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才能树立并维护中国的国家形象,进一步促进与各国的良好有效沟通。

一、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新闻发言人制度*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美国,是为解决突发事件、矛盾危机而建立的,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与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西方已然成熟。而中国从1983年****设新闻发言人制度算起,至今不过20多年的时间,在没有具体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情况下、边实践边学习,经受了众多的考验与洗礼,*主要的考验来自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它们也成为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力推手。

1994年“千岛湖事件”发生后,促使国***次举行正式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张铭清宣布国**新闻发布制度正式建立。2001年发生的“中美撞击事件”再一次暴露出我国新闻发布工作的滞后性以及新闻发言人制度推行中存在的诸多困难。2003年突如其来的“**事件”,成为中国新闻发言人史上一个“里程碑”的事件。“**”之后,上海市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随后,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市纷纷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新闻发布,危机解除后,2004年底,我国**建立起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各部委、省级人民**组成的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不断加强信息公开、**工作透明的力度。2007年1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这个条例的实施为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2008年“汶川大地震”促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走向前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与进步。

在面对信息公开、**工作透明化的问题上,我国**的执政理念在发生转变,由原来的“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在新闻发布的操作方式上,由原先的“随意化”逐步向“制度化”转变;同时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上,也从原来的“瞒”、“捂”、“堵”、“压”的“控制”逐渐向“合作”靠拢。因此,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在由随意化不断向制度化和规范化转变,这也标志着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断进步与成熟。

二、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困境

从整体来看,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从建立至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在推动**执政理念转变、政务信息公开、协调媒体和公众的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在处理突发性事件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新闻发布体制滞后

时效“失效”

2008年3月14日,一群藏独分子在**煽动起“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事件发生后,西藏**没有在第一时间发布事件真相,反而驱赶境外记者,国内主流媒体也集体“失声”。事件发生很长一段时间后,公众才通过短信、网络、境外媒体的报道了解到相关新闻。而达赖喇嘛等一些分裂分子乘机误导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致使许多注重时效性的西方媒体作出错误的报道,背离事实真相。既使几天后中国**出面澄清事实、公布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损失,并出具具体数据和新闻图片。但由于公众“先入为主”的印象,以至于这样的“真相”不被西方媒体接受,**饱受国际舆论的攻击,给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消息的发布,中国长期存在着“报喜不报忧” 的态度,尤其是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往往是经过层层的审批,详细的调查之后才决定是否报道,这样往往导致错失报道的先机,*后失去舆论的制高点,使得有心人士主导反华舆论,损害我国的国家形象。

权威“失语”

近年来,许多引发舆论浪潮的“大事件”是通过网络揭露的,2009年2月8日的“躲猫猫”事件即是由网络**披露。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里发生了一起暴力伤害致死的事件,事件发生后,警方坚持认为这不是暴力事件,只是犯人间游戏的发生的意外。但警方对事件的解释遭到了网友们的质疑,并引发网民讨论。在对真相的追查中,网民和主流媒体持不同态度,迫于舆论压力,**组织了一个“网名调查团”调查整个事件,可以说这种举动尊重了民众的知情权,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公众对于主流媒体的不信任,对于媒体的权威性,人们失去了信任。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主流媒体是听招呼的,权威部门不说话,他们就“失语”了,舆论的主导权就让给了非主流的媒体。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发生时,公众需要媒体提供信息为其“解惑”时,媒体却处于一种“不作为”的状态,受众在媒体上得不到他们想要了解的信息,更无法获悉**对事件的态度。而媒体的这种“不作为”持续越久,越容易引起社会局部或整体的“失控”。这样的做法常常使一些简单问题复杂化,在一些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下演变为“媒体事件”,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后,不但问题没有“捂住”,还赔上了媒体的声誉,可以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口径“不一”

在发布部门新闻消息时,常常会出现消息重复发布,或者一个消息多种解释的现象。由于**部门繁多,加之部门职责有时会出现重叠,新闻发言人在收到一个部门任务时没有与其他部门联系沟通,导致其他部门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发布了同样主题但是不同内容的消息,或是在同一天内发布了两条重大的消息,使得新闻“相撞”,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降低了新闻的影响力。

相关法律法规缺失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总体上还缺乏对信息披露范围、披露程序、责任人落实和追究失职责任等方面的明确规定, 从制度本身来说还有较大的漏洞, 缺乏对新闻发言制度及人员的明确监督和问责机制。监督、问责机制不健全, 直接结果是导致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形同虚设。

发言人角色错位

新闻发言人是**与媒体之间的公关人员,也是**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它是**与媒体和公众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润滑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的新闻发言人往往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官方角度,在处理问题时,总以官方态度“传达命令”,并不自觉地阻挠媒体发问甚至误导媒体。2009年6月1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记者就经济适用房土地建别墅事件采访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逯军,逯军居然怒斥:“你们广播电台管这闲事干什么?”当记者进一步要求其对信访处理意见进行解释时,逯军又质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此事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

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新闻发言人一般身兼**工作要职,只是在发生重大事件时才进行工作的转变,成为**新闻发言人。虽然他们在担任新闻发言人之前都有受过一些基础训练,但是大多没有接受系统、深层的新闻发言人专业教育,在处理现实问题上并不理想。因为没有足够的实战经验,往往只会纸上谈兵。由于没有足够的新闻经验,在会议发布的内容设置上没有新闻点,无法吸引记者关注。而在面对犀利的发问,常常会出现不知所措、答非所问、恼羞成怒等等状况。由于兼任**工作,因此在新闻发布和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往往带入**工作的意识,在角色的转换上出现问题。这些都是因为专业人才培训不足所造成的。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