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生报到,品60年时代变迁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据***上海9月6日电又是一年大学新生报到时,各高等学府门前人流不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虽然每个年代大学新生的“装备”不同,却都难掩兴奋,一样怀抱青春“大学梦”。

时代烙印

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各项建设方兴未艾,国家急需各种人才。当时,考上大学如同考中状元,既光荣又热闹。**名将戴安澜将军之女戴藩篱女士1951年考入南京军事干校炮兵指挥学院,“当时周围邻居簇拥着我和母亲,送鸡蛋,送烧饼。”戴藩篱说,“浩浩荡荡一群人,一直把我送到汽车站。然后我用扁担挑着被子、席子等行李,踏上了求学之路。”

1964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定国先生,对当年开学的情景记忆犹新。“我坐着3路有轨电车,一路‘叮叮当当’从四川北路来到复旦大学门口。随身带一个网线袋,里面装脸盆、席子、热水瓶等日用品。”陈定国先生回忆说,六十年代的大学新生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戴眼镜多,二是穿补丁裤子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1977年考入杭州大学历史系的高英女士感慨:“当时的大学新生有一套‘标准’装备:穿白衬衫、军衣、军裤,别着毛主席像章,斜挎军绿色书包,脚蹬解放鞋,女孩子还有‘招牌’的马尾辫。”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入读大学的孩子越来越多。1982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的顾杰说:“那年我考上大学,父亲奖励我一块手表和一辆**牌自行车,到学校报到时吸引不少人羡慕的眼光。”而1998年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的罗玉说:“那时高校开始扩招,新生锐意风发,对名校的向往蔚然成风。”

*立精神

2010年,“90后”入大学,场面可用“壮观”形容,不少家长坐*车、飞机,或开着汽车“保驾护航”,报到现场大包小包琳琅满目。

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新生王坤来自广东东莞,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我其实想一个人来报到,但**次出远门父母不放心,一定要跟来,还带了很多东西。”细细一数,满头大汗的王坤父亲陆续从车上卸下7件大行李。行李中,MP3、笔记本电脑、上网手机,便携式音响等一应俱全。

复旦大学电子信息科学系新生郭玮宏来自吉林省榆树市,当记者问他上大学有什么感受和目标时,他说:“我觉得大学与高中*大的不同在于‘*立’,大学里碰到事情必须亲历亲为,虽然开始时有些难,但可以积累宝贵经验,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希望能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前辈心声

莘莘学子如何在踏入大学那刻起就明白自身的责任与目标?

现已年逾古稀的戴藩篱说,“继承父亲遗志,为国家复兴而刻苦读书,是我们那个年代大学生的理想。”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现在大都面临退休。陈定国先生一生投入教书育人工作,如今已是桃李满**。“我很欣慰,能为国家培养人才,希望他们继续奋斗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经历过精神“空窗期”的“70年代”学子分外珍惜读书机会。如今他们许多是国家栋梁、社会中坚。高英女士说:“开学伊始,我们就抱着‘挑重担、当骨干、撑大梁’的理想,像‘海绵吸水’一样自觉刻苦地汲取知识。”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在改革开放和时代进步的大潮中经过历练,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力量。南京大学毕业生罗玉说:“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是幸运的,但责任越发重大。我们很多人毕业后投身国家的科学技术开发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强国之路,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地努力才行!”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林在勇说:“前辈们艰苦奋斗的品质,是非常值得现在的大学新生继承和发扬的精神**。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有多少新潮的思想涌现,大学生要始终保持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崇高情怀。”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