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药是否安全 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患者如何看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新闻背景:

据***电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2日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企业和公众,警惕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引起横纹肌溶解的风险。

据介绍,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都是*疗乙型肝炎的核苷类抗病毒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数据显示,拉米夫定可能引起肌肉骨骼系统损害,临床表现与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相似。替比夫定引起的肌肉骨骼系统损害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肌痛、肌酸激酶增高、关节痛、横纹肌溶解。一般肌痛、肌酸激酶增高预后较好,但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发展为横纹肌溶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7月22日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这本是药物上市后监测数据的正常发布,却在乙肝人群中引起了一阵恐慌,乙肝抗病毒药还安全吗?

少数地区乙肝患者找到医生询问,为什么给开“有副作用的药物”,甚至演变成医患纠纷,还有些患者看到报道后不经**同意擅自停药。针对这一问题,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专访了肝病领域****成军教授。

乙肝抗病毒药物还安全吗?

药物的研发是一个很特殊、很严格的过程,乙肝抗病毒药物的研发过程也是如此。在研发过程中,那些不良反应明显的药物,在“大海捞针”式的筛选过程被滤掉,安全性有**的药物才有机会上市。因此,上市的药物,在很大程度上,其安全性是有很好**的。

无不良反应“**安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只要能够**药物不良反应是一个低概率事件、对患者的危害是可控的,就能使用,在临床上也是这样应用的。老百姓说的“是药三分毒”也是这个意思。

乙肝抗病毒药物的安全性是如何把关的?

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临床应用需要很多程序,而且每一个环节,药物安全性都是一个相当严格的考核指标。

从新药研发开始,要从实验室的细胞系对其安全性进行考核,之后,选择小鼠、白兔等小型动物进行考核,甚至需要大动物如猴子、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进行考核,对于药物的致畸、致突变、致肿瘤、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等进行详细考核。在这一阶段,一大批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遭到淘汰。

之后是临床试验,Ⅰ期临床试验对象是正常人,主要考核其安全性,Ⅱ期临床研究主要针对药效和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是注册临床试验,对于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考核。如果通过这些关口得到上市,还有上市后的Ⅳ期临床研究,在大范围内对药物的安全性再一次进行考核。

因此,一个新药从研发到上市,以及上市之后,国家药政部门都在关注安全性指标。这一套机制是**上通行的,我们国家执行的也很好。这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2日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就是工作的一个具体环节。

为什么不同乙肝患者的不良反应不一样?

药物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患者的遗传背景存在很大差别。*近几年所谓的药物基因组学进展很快,进一步阐明了患者个体因素与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药物不良反应有些是药物本身引起的,有些是药物代谢产物引起的,反应性存在差别。因此,不同患者人群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存在差别。

对药监局发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乙肝患者应该如何看?

对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2日发布《第30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这样的信息,患者应该正确对待。这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常规工作的一部分,不应大惊小怪。恰恰相反,这说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于患者所使用的药物的安全性监测一直在做,没有放松。

患者对于药物说明书中所罗列的药物不良反应要认真阅读,正确对待。关键是对于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要看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患者要对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心中有数,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是可逆的,经过处理或无需处理可自行消失。对于较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地找专业医师处理。但是,**不可随意停药。

绝大部分乙肝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如果在不合适的时机停药,会造成病毒反弹,造成肝炎活动,这样的损失比药物不良反应更厉害。因此,有顾虑的患者可以咨询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切不可因为看到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就自行随意采取不当的停药措施。

**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是不存在的。例如,青霉素过敏休克,在过去几十年中曾经夺去过许多人的生命,但不能**淘汰这一类的药物。随着临床实践经验的增加,这些问题可以得到非常满意的解决。再例如,干扰素或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疗慢性乙肝,应用非常广泛,但是用药后乙肝患者基本是****出现发热和白细胞数降低。那么干扰素就不能使用了吗?不是这样的。20多年来,干扰素还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疗药物,关键是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正确判断、及时处理。

面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 临床医师应如何做?

作为临床医生,作为**的临床医生,对每一例患者,做出每一个决定,都应该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为患者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在带来**的同时,都有可能带来潜在的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们一辈子都应该有这样的感觉,谨慎为患者作出每一个处理决定。临床医生不仅要把各种*疗措施和药物能够发挥的**解释清楚,而且要把潜在的风险介绍给患者,把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频度、程度、识别和处理方法都要细心告诉患者,只有这样才会达到*好的境界。既然不存在“**安全”的药物,我们的临床医生就越要细致耐心。

**简介:

成军,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卫生系统传染病学科领军人才,兼任**感染病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总编辑、《中国肝脏病杂志》总编辑、《实用肝脏病杂志》总编辑、《医学参考报?感染病学频道》主编、《中华传染病杂志》副总编辑。

从事传染病临床医疗和基础研究工作20余年。目前主要从事传染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医疗工作以及传染病相关的基因克隆化、基因*疗与基因疫苗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800余篇。专业特长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抗病毒*疗及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基础研究。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