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危机推动下的必然改革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经济滞胀的危机背景下,作为金融市场化的一部分,美国**多次**政策放松利率管制。上世纪80年代,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迅速提升,时至今日,更是已经代替传统存贷利差收入成为银行业*大的收入来源。

可以说,美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管制“倒逼”的案例:由于美国在大萧条后**了一系列法案对银行业进行严格管制,其中*为**的“Q条例”就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高利率限制。同时,各州的《高利贷法令》则规定银行放款的*高利率限制。

随着管制下的存款利率大幅低于通胀率,美国的银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脱媒”现象,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规避管制,银行业通过挖掘法律漏洞,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美国不得不开始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以放松大额可转让存单为突破口的。在取消利率管制前,美国先后已放松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以及期限5年以上、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到1986年持续了16年,遵循着从大额到小额的规律。

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先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1973年,美联储取消了10万美元以上的存款利率的限制,导致1973年利息支出急剧增加。

1980年3月,美国**颁布了《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正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该法案设立了“存款机构自由化委员会”,由该委员会根据经济情况和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及健全性,在1980~1986年间,从大额定期存款开始,向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逐步推进,解除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实现存款利率的自由化。同时,该法案也取消了美国各州**对住宅抵押贷款的限制。

放松利率管制后,虽然存贷款利率水平都有较大程度上升,但由于竞争加剧,即使初期会出现短暂存贷利差扩大的现象,总体上看利差仍呈现缩小趋势。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它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同时也直接导致了美国商业银行业务的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迫使商业银行主动作出调整,追求更***的贷款业务和增加非利息业务的占比。

数据显示,尽管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则有所提升。

1979年以后,美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增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18.27%下降到1990年的2.93%,在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上升并保持在6%左右的低水平增速。随着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速不断下降,非息收入的平均增速保持在13.57%。

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下降,从1979年的81.75%下降到2000年的56.89%。而非息收入占比逐步上升,从1979年的18.25%上升到2000年的43.11%。

但是美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还是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下降的阶段,直到1992年才恢复到市场化之前的水平。

尽管利率市场化在长期内推动了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但也导致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储贷危机。1976年~1980年的美国3月期国库券利率从4%上升到16%,长期国债利率从6%上升到13%。1985年,由于利率上升,85%的储贷协会面临严重亏损,大量中小银行倒闭破产。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