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稳价格”需先对抗输入型通胀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1日公布的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4.7%,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回升,反映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趋势,不过乐观之余尚需谨慎,特别是购进价格指数连续三个月攀升,且在各分类指数中升幅*大,值得警惕。

购进价格指数大涨使得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的判断再次得到数据支持。发达国家“二次量宽”和**货币竞相贬值的直接后果,是**、铜、铝、石油等大宗商品的新一轮牛市。

时下,发达经济体“二次量宽”步伐不断提速,市场目前广泛预计美联储本周将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日本显然已经走在了*前面,在10月5日重返零利率后,10月28日公布了高达35万亿日元的资产购买计划细则。

**货币贬值的阴影下,大宗商品的投资价值功能凸显。况且,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持续增长,更为大宗商品的需求夯实基础。例如,10月**原油价格一直稳定在80美元上方。

因此,预计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会愈演愈烈,也将推动10月份CPI再创近两年来的新高。

从以往经济运行经验来看,**商品市场的上涨经过四到五个月的传导,国内企业就立**感受到生产成本的压力,上游的制造型企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随之会上升。

此外,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会推高**农产品等软大宗商品价格。如果说此前**因素对国内的影响主要还在工业资源品领域的话,那如今随着国内资源品需求的强劲增长,农产品领域备受牵连的迹象已开始凸显。2010年**粮食减产导致国内农产品被热炒,即是有力证据。

国内处于中性通胀风险正加大的敏感时刻。在年初**提出的“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三大任务中,考虑到“调结构”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随着“保增长”任务的完成,短期任务就只剩下了防通胀。10月底召开的***常务会议部署的秋粮收购、稳定物价、楼市调控等四季度7项工作的背后,都隐含着抗通胀的主线。稳价格,无疑将成为第四季度及未来**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输入型通胀作为一种新型通胀,虽然程度不如2007年严重,但是,*理难度显著加大。**金融环境的风云突变,更增添了许多不明朗的色彩。

鉴于未来输入型通胀压力还会不断增强,政策面有必要提早绸缪,减少输入型通胀的国内传导环境。其一,中国的资源价格应全面重估,重构资源价格体系,直到与**水平接轨。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善**收支状况的必然选择;其二,加大*理流动性环境。中国宏观经济在面临重大宏观调控需要时,更多地运用数量控制的货币政策手段,而非利率政策,利率调整更多表现为被动追赶CPI。这种做法一方面阻滞了经济体制转轨进程,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宏观调控的政策成本。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机制,理顺利率政策的传导渠道,让利率真正成为资金供求关系的指示器,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它还需要央行保持较强的独立性,能够自主地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降低社会不确定性预期等。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