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3度小麦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2011-08-06来源 : 互联网

日前,记者从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席科学家肖世和那里了解到:“北纬33度地区大面积增产关键技术研究”在四川取得突破性进展。5月27日,以农业部小麦**组副组长郭天财教授为*的验收**组宣布:位于丘陵山区的江油县大偃乡,200亩小麦高产**片,平均亩产533公斤;其中6块田平均亩产645.5公斤;另外,一个面积为1.1亩的田块,平均亩产达到710.7公斤,刷新了2009年一个田块平均亩产591.9公斤的西南地区高产记录。

北纬33度地区是我国小麦生产潜力*大的区域,总面积1.1亿亩,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30%,分布在苏、皖、豫、鄂、川5省,单产徘徊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这一区域小麦栽培由于耕作方式粗放,生产条件落后,技术水平相对偏低等原因,造成小麦的单产较低。但是,小麦**认为:这里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多,地下水位较高,提高单产有很大潜力,因此从2008年开始,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北纬33度地区小麦大面积关键增产技术研究”课题,即连续3年对关键技术问题开展“集团军”式综合研究,形成北纬33度地区各生态生产条件下的小麦生产技术规范以及小麦产业各环节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协助农业技术**部门组织队伍进行*****,实现该地区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的实质性提升。

此项目涉及7项任务:北纬33度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范围、当前生产条件与技术水平、存在问题的调研;适于该地区小麦生产的高产、**、抗病品种的研究;适于该地区小麦生产的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土地综合治理方案、土壤培肥和肥水资源**利用技术体系研究;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研究;商品小麦加工基地与质量监测体系研究与建设以及小麦生产情况、政策、市场和技术信息研究与发布。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汤永禄介绍说,四川主要采用了4项关键技术措施:一是选用能发挥区域生态优势的高产品种。四川小麦一般在每年11月上中旬播种,第二年1月上中旬拔节,3月中下旬开花,5月上中旬成熟。小麦生长的特点是分蘖期短,光照少,高温高湿,一般每亩仅有23~26万穗,高产田28~33万穗,灌浆期长达45~50天。他们选用分蘖成穗力较强、落黄转色好、千粒重高的品种川麦42,其千粒重稳定在48~55克。该品种在今年亩产710.7公斤的穗粒结构是:33万穗、每穗39.5粒、千粒重55克。二是提高播种质量。四川小麦生育期短,特别是从播种期到拔节期历时短,调控余地小,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基本苗尤为重要。在用小型播种机露地播种后覆盖稻草,代替了撒播、撬窝播以后,又新研制出半旋**播种技术,即播种、施肥、覆土、覆草一次性完成,省工增效。旱地套作小麦则采用带式机播技术,既省工,又能保证基本苗。三是采用轻简栽培技术。四川以紫色土为主,土壤养分总体呈现“氮中、钾丰、磷缺”特点,施肥上宜采取“以产定氮、多施磷、适当补钾”的策略。氮肥分配上,稻茬小麦底肥与拔节肥的比例为6:4;旱地小麦则需“攻前御旱”,氮肥分配调整为底肥与分蘖肥比例为7:3。目前还强调简化田间管理程序,施肥、除草、喷药次数不宜过多,在选择抗病品种基础上,采用“一喷多防”技术控制病虫害。四是强化技术培训和咨询指导。经过**与当地技术人员会商,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在播前举办农民技术培训,并实施严密的监控管理,掌握各生育阶段苗情、墒情、病虫情,进而制定应变管理技术。经过有**与农民互动交流的培训,使农民真正掌握***,将技术成果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